甘肃兰州什川镇:精准有效做好清廉乡村建设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加强清廉乡村建设是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今年以来,什川镇纪委不断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激活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神经末梢”,把涵养清廉文化、开展警示教育作为工作的发力点,高质量一体化推进“清廉乡村”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 挖掘乡村清廉元素,打造清廉品牌 什川镇纪委依托辖区自然资源独特、廉洁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挖掘什川特色元素,以“元素+清廉”的形式在什川镇上车村精心打造了“一街(陶园街)一基地(廉政教育基地)一讲堂(道德讲堂)”。结合陶园街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廉洁文化新载体;打造廉政教育基地,用农耕文化的演变历史开展“地头课”“田间课”,用一件件老物件来展示新生态,诠释了什川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依托上车村“古梨树下说故事”、北庄村“北庄之声”“社会治理亭”等平台,开展廉洁书画展、教育研学、移风易俗等形式多样的道德讲堂,让群众在追忆历史中、咏唱生活中感受清廉社会带来的美好,廉洁的清风在乡村中习习入人心。 “我们之后要在上车村清廉乡村阵地建设基础上,推动接官亭、北庄等村在积极创建清廉乡村,让廉洁品牌助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走深走实,让廉洁文化更加可观可感。”什川镇纪委负责人在工作会议上表示。文化润廉,一棵百年老梨树、一条田间步道、一方农家小院都可以是清廉文化的载体,打造清廉品牌已成为什川镇纪委推进廉洁乡村建设的常态化工作。 提升警示教育质效,筑牢思想堤坝 近日,在皋兰县什川镇警示教育大会上,镇纪委通报了今年以来办理的所有案件,并剖析了案件背后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根据什川镇近年来的案件,分析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原因,不难发现,个别党员法律意识、规矩意识淡薄,在侥幸心理的作祟下认为一次错误没有关系,不会被发现,对规则、制度的敬畏与遵从之心不强,漠视规则,思想认识这根弦就会松懈,思想的堤坝松动了,行为自然也就松了,各种违纪行为就会不断发生。“人不以规则则废,家不以规则则殆,国不以规则则乱。”凡事重在治本,要让党员提高规矩意识,压实责任就要让村干部清楚地认识到,在人生道路和工作生涯中,要在规矩上前进,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仅不能碰高压线,低压线也不要碰。 “镇纪委就是要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违纪违法没有小事,任何违纪违法行为都会被发现,任何时候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党员干部时刻要绷紧纪律之弦,有根“弦”,就能多一些“按规矩办事”的行动自觉,少一些“下有对策”的违规操作。”镇纪委负责人在警示教育大会上这样对与会人员说到。 用好用活典型案例,提升警示教育质效,是什川镇纪委做实做细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举措之一,真切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更能起到警醒的作用,以身边人的违纪案件释放了镇纪委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签订廉政承诺书,共赴清廉之约 既要指出“病症”,又要开出“药方”。什川镇纪委开出的最直接的良方就是签订廉政承诺书。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在永葆清廉本色的廉政承诺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作出掷地有声的廉洁承诺。 签名必践诺,违诺必担责,通过廉洁承诺签名,表明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决心,承诺和签名不仅是一种书面形式,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既是对党和组织清廉为官的保证,更是对自己人、对亲人的有力承诺。自觉将签名铭刻心中,将诺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于实,始终牢记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怀揣诺言共赴一场清廉之约。 廉洁乡村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什川镇纪委将持续写好清廉乡村建设这篇文章,促进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和风清气正的家风民风相融合,不断丰富清廉乡村建设的内涵,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强大的清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