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综合信息] 念活“草莓经” 壮大村集体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全国草莓第一县”东港市,冬日天朗气清,阳光普照,改变了笔者过去“北方者,风寒冰裂”的刻板印象。穿过广袤的稻田,平坦的公路一直延伸到远山脚下。车头一转,路两侧一排排草莓种植大棚映入眼帘。这里是东港市小甸子镇打造的乡村振兴产业园区,坐落在小甸子村当中。走进大棚,隆冬的寒意一下子被关在门外,棚里架子上的温度计指向**摄氏度,正是草莓采收期最适宜的温度。“空壳村”是如何“摘帽”的?****年以前,全镇**个行政村中有*个集体经济“空壳村”、*个薄弱村。镇党委确立“党建引领、规模经营、多方筹措、集约发展”的工作思路,创新“党支部+园区+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成立园区党支部,**名党员领办村兴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就让这些“空壳村”全部“摘帽”。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走进小甸子镇的村兴果蔬专业合作社。阳光透过半透明的棚顶,均匀地落在满目浓绿的植株上。“今天凌晨刚摘了一轮,你要是早点来就能看到又大又红的草莓啦。”小甸子村支书助理国竞文笑着说。村民房明是这个大棚的承包人,他把笔者领到大棚深处,找到两颗掩在绿叶中的草莓,摘下来递给我们:“尝尝。现摘的,和市场上卖的味道不一样。”“他可是咱们村的草莓种植能手,特有干劲,技术也特别好。”国竞文在旁边补充道。五年前,园区刚开始建设,房明作为党员带头在这里租了两个大棚,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之前没有大棚的时候在家种地,效益不行,刚能糊口。”房明说,“现在大棚生产净利润三四十万元,家里刚装修了新房子,想用什么、吃什么、买什么,都不用费心思算钱了。”园区由镇党委从****年开始统筹建设,由小甸子村党总支领办,至今已经历了三期,共有**栋大棚,占地***多亩,年产值****多万元。目前,小甸子镇的九个村共同投入园区建设,共享收益,形成了“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管理权归合作社、收益分配归镇政府”的“三权分立”协同方式。“盖大棚用的土地是小甸子村负责流转的;大棚维修、技术指导、草莓收购等日常的管理运营,归村兴果蔬专业合作社管;棚租等收益统一交给镇政府,再由政府分配给其他各村。”国竞文说。小甸子镇副镇长梁成介绍,打造这么一个集中发展的产业园区,主要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财政资金的集约化利用,改善“单打独斗,分散薄弱”的局面。“要是这家弄两个大棚,那家弄两个大棚,这管理成本得多高?不如就集中到一个地儿,园区统一投保,成本和风险都能降低。”“党员示范棚”的魅力园区里很多草莓大棚上都张贴着“党员示范棚”的标识。“这些大棚的经营者都是党员,他们是建棚的带头人,也是技术指导者。”房明解释道。大棚最早建起来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是否能干成,老百姓都半信半疑地不敢加入,小甸子村村支书孙贵树就动员村里的党员首先尝试着干。“***多亩地分了三期(建设),头批***多亩地先放给了几家去干,到了第二期、第三期,老百姓看到你的成果了,才真正有干劲加入进来。”“有些农户缺少种植经验,心里没底儿,从种苗到设施使用都要咨询有经验的农民党员,我们也随时走访帮忙,双向互动。”房明说。除了动员农民党员带头外,园区和村镇的党组织也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帮群众谋出路、促发展。村支书孙贵树说,村里有一困难户,夫妻两人都有听力障碍,上有老下有小,原本生活压力很大。合作社成立后,他们在党组织的支持下承包了一个大棚,极大地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别看他们身体稍有些残疾,种植技术特别好,一年下来收入特别可观!”“经济情况困难的家庭承包大棚,咱们也会格外照顾着点,可以等结了果、卖了钱,再把棚租补交上来,稍微延迟几个月,让他们自己先周转周转。”国竞文笑着补充。目前,整个产业园区和合作社共带动百姓**户,带动就业人数***余人,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约***万元,扶贫基金收入**万元,有**栋大棚专用于全市***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资金帮扶,让一个个“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村民生活和村庄面貌显著改善。集体经济:从“有没有”到“强不强”小小一颗草莓,既让农民增收致富,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小甸子镇收获不小。****年,东港市委组织部将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推进,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着重在本市推广“党支部+”模式,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园区模式”,因村制宜谋划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年,东港全市***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万元以上,消灭了“空壳村”、薄弱村,很多村集体增收都得益于大面积的草莓种植。作为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县,东港还抓住改革契机,将乡镇和村的好项目、好模式,纳入农村综改政策资金支持范围。小甸子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区的发展就筹措了省、丹东市、东港三级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扶贫资金、梅岭街道共建帮扶资金等各项资金,共计****余万元。****年以来,东港市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在****年深入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牢牢抓住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组织党员、动员群众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以前衡量村集体经济,是“有没有”,现在则是“强不强”。念活“草莓经”,富了乡亲,强了集体。东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方永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到今年年底,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村预计能达到**%。”东港市市长孙晓晖日前在与清华师生座谈时提到,乡村振兴首先要让老百姓“仓廪实”“衣食足”,这需要政府结合实际分类管理、科学规划,并做好典型示范引领,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