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出口海外,“镇字号”西蓝花种子冲破垄断——“镇江种子成长记”系列报道之四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冬日暖阳下,绿油油的西蓝花顶着薄薄一层白雪,吸收着太阳的能量。两排温室大棚内,一盆盆贴着“姓名”标签的西蓝花长势喜人。
 
潘耀平(左)指导育种工作人员剥蕊授粉。朱浩 摄
“这次我们的‘鑫绿*号’在全国****余品种中脱颖而出,入选年度十大优秀西蓝花品种。这已是我们连续六年入选了。”**月**日下午,刚从浙江西蓝花博览会赶回来的镇******负责人潘耀平见到记者,先分享了这份喜悦。
从****年种下第一株西蓝花开始,鑫源达园艺实现了西蓝花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相继开发“鑫绿”牌西蓝花种子多达**个系列。此后,“鑫绿方阵”开疆扩土,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沿线,从云贵高原到黄土高坡,一路扎根成长。如今,销往全国各地的“鑫绿”种子在*万余亩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约**%的国产西蓝花种子来自这里。更让人欣喜的是,“鑫绿”突破层层壁垒,出口到日本、荷兰等地。
种子“争气”,西蓝花出口日本
西蓝花是家庭餐桌上的常见蔬菜。然而,它的种子曾像芯片一样,******为主的国外种业企业垄断。近年来,国外企业不断抬高价格,挤压菜农的利润空间。“当时国内西蓝花种子有**%是进口的。”对此,研究蔬菜种子大半辈子的潘耀平直面挑战。****年*月,镇******成立,以西蓝花育种为专攻方向。
****年,鑫源达园艺在句容种植基地种下了第一株西蓝花,瞄准市面上耐寒、耐热、高产品种的需求展开攻关。正当一切按照预期发展的时候,****年的一场大雪突然来临。由于大雪封路,潘耀平和团队四位成员步行十几公里赶至研发基地,连夜扒雪,最终保住七个大棚,一个大棚因大雪坍塌。
“因祸得福。”潘耀平用*个字形容这场大雪,“这种寒潮,为培育极具耐寒性的西蓝花品种创造了条件。长江流域最缺乏的就是能够越冬耐寒、在二三月份上市的西蓝花品种。”雪后,大家在****多个株系里筛选出十余份耐寒株系,并于****年初成功适配出新品种“鑫绿***”。苦心研究*年后,总算有了突破。品种一经推出,迅速得到市场认可,同年在武汉西蓝花博览会上获专家推介。
近年来,鑫源达园艺开启了西蓝花种子的“逆袭之旅”:“鑫绿**”“鑫绿**”“鑫绿****”“鑫绿**”……十余个品种先后诞生,还突破贸易壁垒,首次出口日本。
今年**月,鑫源******签订西蓝花新品种种子长期出口协议。对方首批采购了“鑫绿****”和“鑫绿****”两个特早熟西蓝花品种。“西蓝花种子从纯进口到逐步替代进口,再到如今的出口,说明我国在西蓝花育种方面正快速发展。”潘耀平算了一笔账:前些年市场上*千克进口西蓝花种子价格高达*.*万元,折算下来,仅是种子成本一项,菜农的每亩收益就“刨”去了六分之一。现在,有了“鑫源”等国内种子企业加入,种子平均成本从**%上下降低到*%左右。仅此一项,菜农每亩就能增收约***元。
潘耀平介绍,短短数年,西蓝花种子进口比例从**%降至**%。此消彼长,相当于国产西蓝花扩张了**%的市场,而鑫源达园艺占据了五分之一的国产市场份额,为我国蔬菜种业自立自主作出巨大贡献。
做强“芯片”,“鑫绿之花”越开越旺
眼下,鑫源达园艺种质资源库中的各类西蓝花陆续开花。采集花粉、剥蕊、授粉……工作人员正抓住宝贵时机,开展新品种培育,为丰富西蓝花种质资源打基础。
杂交授粉是培育新品种最基础的一环,工作繁琐、枯燥,需要细心、耐心。“剥蕊要从下往上,不能伤到蕊,挑快要开花的大蕊剥。一般情况下,每个分支上能剥*个花蕊,剥好后最重要的是及时授粉。”从事育种工作*年的潘叶飞谈起剥蕊头头是道,“剥完不同单株的花蕊,要及时清理工具、衣服,防止窜粉。”
据悉,成功培育一个西蓝花品种,需要上万个杂交组合。镇江气候多样,西蓝花育种有先天之利。鑫源达园艺培育的“鑫绿”系列耐寒、耐热、高产,适合国内多数地区种植。
目前,鑫源达园艺已发展成全省******,约有育种面积**亩。截至目前,企业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的西蓝花品种*个,还有*个品种正在认证;*个品种在今年全国各地的西蓝花博览会上获行业内专家推介。
随着一个又一个“鑫绿”牌新品种的问世,鑫源达园艺正不断打破对“洋种子”的依赖,在持续做强农业“芯片”的路上快速奔跑。(记者 朱浩 周迎 王鹏程)
 如有附件或图片请到网址中下载或查看http://***.******.***.cn/zhenjiang/sdbd/******/*****b*a**e****fb**aa***dba**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