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亭林镇:城中村“破旧立新” 解群众“急难愁盼”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亭林镇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在东新村“城中村”改造工作中打好主动仗,始终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以高质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转型塑形生动实践。一体学习,汲取动力立足“产城融合特色镇”的目标定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理解“城中村”改造在新时代城市更新发展中的意义。凝聚共识镇党政人大领导班子成员以理论中心组学习会、每周述学等形式,原汁原味学习《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工作动能,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更好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知行合一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镇党政人大领导班子成员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全镇转型升级”主题开展集中学习、交流研讨 *次,深入联系单位(部门、条线)作专题党课 **次,引导全镇党员干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提升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应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新问题、新考验。联学联鉴注重运用“联”的方法,加强与市级、区级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召开“城中村”改造区镇两级专题会议,与区房管局、区规资局等单位开展城市更新联组学习,赴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等地学习取经,在互学互鉴中共谋改造方案“最优解”,加快改造步伐、提升功能品质。一线寻策,问题破冰坚持“学研查改”一体推进,把“城中村”改造项目纳入主题教育问题清单,着力破除制约项目的摸清现状难、意见征询难、规划协调难等三大裉节难题。“四百”走访,掌握整改底数改造区内既有企业又有村民,存在房屋权属复杂、登记材料缺失等情况。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带队,通过实地询问、上门调查、档案调取等工作,摸清每户村民、每家企业的情况,与******扎实开展改造范围内产权调查及房屋评估工作,推动“无法认定房屋有效面积和权利人”等问题有效解决。“四下基层”,争取群众支持“城中村”因地处中心城边缘,大量村民已搬离,意见征询存在困难。镇党政人大领导班子深入改造区现场接待、现场办公,与群众、基层干部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宣讲政策,倾听村民改造意愿和诉求。联合承建商和村民代表召开“三方现场会”,共同沟通方案细则,及时回应群众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造中的矛盾和阻力。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基层自治中的纽带作用,召开“村民议事会”,将改造方案进行线上线下“双公开”,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第一轮意见征询支持率达到 ***%。“四全”管理,确保整改有序改造范围内涉及变电站、信号塔、消防站、教堂、企业以及村民等多种主体,规划调整、统筹协调难度大。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整治整改工作专班,依托“四库”联动机制,设立“城中村”改造项目专项数据库,强化对项目进程中突出问题的分类和整理,将电力站规划、林盛西路配套设施建设等 **个问题进行跟踪管理,明确重点任务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形成全层级、全流程、全链条、全周期的责任调度体系。拆治结合,精细管理推动主题教育在精细处发力,对暂未实施改造的区域采取“拆治结合”的管理方式,把握“法治要素”“房屋管理”“队伍建设”这三大治理要素,探索形成新形势下“城中村”治理新模式。以“静态房屋”管理“动态人口”首创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旅馆式”服务管理模式,把宅基地房屋视作一栋栋虚拟旅馆,参照旅馆租前审批、人来登记、人走注销模式,解决流动人口管理的社会治安难题。将“旅店”服务功能体系作为建设标准之一融入人居环境整治,联合“房东+租户”群策群力,共同打造口袋公园、“三牛”广场、“河畔乡愁”党群服务点以及“四好农村路”等,以人口要素流动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乡村增颜值、群众创价值。以“乡贤能人”构建“服务矩阵”建立健全“村-网-格-埭-户”五级网格架构,打造 **分钟“党群服务圈”。发挥党员干部、群众骨干、退役军人、乡贤能人等在乡村治理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组建埭头长、网格长、微格长队伍,合力推动服务下沉至“神经末梢”。注重挖掘来沪人员中的“积极分子”,建立各地区联络组长,让新村民融入亭林,在推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经济普查、美丽乡村建设、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基层法庭”推动“法治乡村”做好“联动式”普法宣传,推动东新村与金山法院亭林法庭党建共建,举办法治讲座、组织旁听庭审等普法宣传活动。做实“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建立“*+*+X”调解基地(“公共法律工作室”“家事调解室”以及“法律维权服务点”“家门口的党群议事点”等埭头议事点),推动矛盾隐患问题发现在一线、纠纷化解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