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泗县审计局:浅谈审计工作质量控制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和运用的各项政策和程序,它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真正使审计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需要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个细小环节,审计质量反映了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它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已被各级审计机关作为工作重点提上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严把审前调查关。随着经济发展和会计信息现代化快速进程,审计对象日趋复杂性,这都给审计工作带来挑战。审计工作已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综合性、效益性审计发展,只有高效益、高质量的审计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基于此,针对一些重点审计项目,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被审单位的总体情况、业务流程,掌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及廉政风险点,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审计实施方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是严控审计实施关。审计对象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有时超乎我们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适时调整审计方案。一旦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事项决策、财务状况和内控制度与审前预测存有较大差异,就要及时调整方案。审计人员也要更新观念,随机应变调整审计工作重点、范畴和相关事项,不能墨守成规,呆板地执行审计方案。另一方面,要认真对待实施过程每一环节、每一步骤,要知道每一细小审计环节的高质量的精准完成,最终势必确保总体质量的提升。
三是重视延伸审计关。随着审计和巡视巡查等各种经济监督工作的常规化,一方面违纪违规问题正在逐步减少,而另一方面违纪违规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一些单位和部门将各种不合理开支甚至违纪违规收支“改头换面”、“暗度陈仓”,问题表现有很强的隐藏性和欺骗性。如何将这些问题深挖查透,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搞好延伸审计,将审计触角延伸至问题可能藏匿之处和关键风险点,而且要一追到底,不留死角。这样做不仅能够规避我们审计风险,也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审计质量得到保障。
四是做好成果运用关。审计成果运用不足,审计工作有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势必影响审计质量。审计成果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成果转化为改进措施,二是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决策。前者是微观体现,后者是宏观体现。审计结果得不到落实,审计过程质量再高,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无果之花”。为真正落实好、运用审计成果,审计人员一方面要认真学,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依法行政、廉洁从审的思想意识,严把审计整改关,做到照单销号、无一遗漏,同时要总结提升,撰写专报和信息,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审计结果完整、高质量的体现出来。
总之,审计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要靠整体的控制体系来完成,它贯彻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审计追踪延伸以及审计结果落实全过程,它要求审计人员要认真研读和执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令第*号)及其补充规定,提高审计质量管控意识,规范执法行为,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把审计质量控制意识真正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