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加强森林植被恢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南北极冰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贡献呈加速状态,全球森林恢复速率仍低于损毁速率。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委会主任赵静介绍,****年,“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进入第**年,当年完成了“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和“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个专题报告,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全球粮食供给透明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数据与信息支撑。“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专题指出,从****年至****年,全球森林变化和不透水面扩张导致的碳损失呈加速态势,累计碳净损失约为***.*亿吨碳。与此同时,****年至****年间,全球森林损毁速率由每年**.**万平方公里增至**.**万平方公里,恢复速率由每年*.**万平方公里增至**.**万平方公里,恢复速率仍低于损毁速率。全球森林净减少速率在****年至****年间达到峰值,约为每年*.**万平方公里,随后略有降低。该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良云表示,全球在遏制森林面积加速减少趋势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完全达到“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年间,全球森林恢复的碳吸收约**.**亿吨碳,南美洲、非洲和亚洲贡献较大,约占总量的**%;但全球森林恢复碳吸收仅能抵消约**%的森林损毁碳损失。这意味着,加强森林植被恢复、提升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报告》还指出,南北极海冰与青藏高原积雪的整体规模出现明显萎缩,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呈现损失状态。****年至****年间,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和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量分别为*****亿吨、*****亿吨和****亿吨,相应的损失率分别为****亿吨/年、****亿吨/年和***亿吨/年。这三个区域冰川物质亏损均与全球变暖有关。该专题报告编写组专家、同济大学教授谢欢指出,**年间,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总体贡献量约**毫米,约占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最大,使全球海平面上升**.*毫米;其次是南极冰盖,贡献了*.*毫米;青藏高原冰川的影响微弱。尽管刚刚过去的****年全球极端事件频发,但对大宗粮油作物生产的影响相对较轻。《报告》显示,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预计为**.**亿吨,同比增加****万吨,增幅*.*%。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区干旱减缓能力显著提高,这归结于**世纪**年代以来,全球**个玉米主产区、**个水稻主产区、**个小麦主产区以及*个大豆主产区,分别采取保障灌溉、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种植结构调整以及选用抗旱品种等措施。“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干旱对各主产区种植面积中,约**%的玉米、**%的水稻、**%的小麦和**%的大豆生产的不利影响。”该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吴炳方说,中国、法国和印度等国的抗旱能力突出,但非洲、美洲等部分主产区的抗旱稳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报告》还指出,全球耕地休耕面积由****年的*.**亿公顷降至****年的*.**亿公顷,减幅**.*%。不过,耕地休耕状况变化对全球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极端事件引起的被动休耕导致粮食产量剧烈波动。(原标题:加强森林植被恢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来源:《科技日报》****年*月*日第**版?作者:刘垠 责任编辑:蒋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