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综合信息] 草莓百年·夏家村的草莓传奇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多农业人口的夏家村,有草莓大棚****多座。和很多地方不同的是,夏家村大棚普遍占地面积不大,最小的不到一亩地,甚至还保留传统的建造模式:三面筑墙,一面朝阳。有些暖棚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在一众全钢构现代化的草莓大棚面前,夏家村的棚区仿佛一片“古村落”图片附件路边,有的暖棚的塑料棚顶落满了雪,有的棚架坍塌棚区废弃。村里人说,这些棚太老了,侍弄它们的主人也老了,年轻人都去盖起了新棚。感觉它们还应该保持这个样子,继续静静地留在岁月里,成为东港草莓发展的历史见证。仿佛还能看到大棚里忙碌的身影,看到从大棚里走出的那些人,听见他们沿街叫卖的声音:卖草莓啦,卖草莓啦,甜酸的草莓!图片附件废弃的老棚静静立在雪地里 过去,东港人喊草莓叫洋莓果或地果。苹果花还没谢完,洋莓果就下来了。最初种植草莓的夏家村人,大概只想让春天的大地多一份鲜艳,让孩子们早些尝到生活的甜。后来,夏家村人发现卖草莓可以换一点零花钱。夏家村党总支书记于巧年的父亲于庆斌当年就种草莓,他们居住的于家岚子和三间房相距不远,“父亲的草莓苗也是李万春家繁育后给的。”于巧年**多岁的时候,也就是****年前后,和于长年、于祥年两个叔伯哥哥搭伴去东港卖草莓。“当时是露地草莓,比较硬实,用水桶装着,大清早三四点便骑上自行车到东港,那时候叫东沟,要骑上百八十里、两三个小时。最贵的时候卖过五六毛钱一斤。”比于巧年哥几个更早出去卖草莓的,还有叫于天乙的农民。上世纪**年代初期,由于政策原因,夏家村人不敢大面积种草莓,只在苞米地中间偷偷栽点,即使拿到街村去卖,也是用毛巾盖上,生怕别人发现。于天乙就偷着种了几垄草莓,偷偷摸摸地走街串巷卖,于巧年说:“我记得他被抓过现形,晚上大队集体批评。”图片附件最早的一批暖棚,如今已经废弃 那个时代,个人卖草莓要被树成负面典型,但夏家村集体发展草莓经济却得到了特殊的批准。上个世纪**年代末,安东罐头厂在夏家村设立草莓收购点生产草莓酱,****年前后,罐头厂又向丹东市请示,为夏家村特批了***亩的草莓种植计划。这应该是夏家村的第一笔订单农产品吧。夏家村卖草莓的历史其实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百年东港草莓》记述:****年,在夏家村农民李得恒的带动下,夏家有露地草莓**亩左右,年产量已经达到万斤以上,主要销往安东、大东沟、大孤山等地。这样算起来,夏家村人卖草莓也接近***年了。但夏家村书写的草莓传奇不止如此,集体经济的壮大、草莓产业的形成、种植技术的不断推进,夏家村功不可没。****年,首次建起草莓拱棚;****年,夏家村草莓早春大棚开始推广;****年,夏家村普遍建起草莓温室大棚,很多那时候建的大棚今天还在生产;****年,夏家村杨洪成成为当年全市温室草莓生产最高效益典型;****年,夏家村成为丹东地区第一个被农业部认定的“一村一品”草莓种植示范村。图片附件在一座山坡前,村书记于巧年指给我们:那个位置叫牙口, **多年前杨洪恩、杨洪成哥俩建的第一个草莓棚就在那儿。上个世纪**年代末,杨洪恩又到孤山镇辛店村规划建设草莓生产示范园,带动起孤山一带草莓发展。图片附件杨家兄弟建起的第一个温室大棚的位置 夏家村的草莓,卖得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值钱,卖出了品牌,卖出了示范效应。最早的一批暖棚一点点“老去了”,但夏家村的老一辈 “草莓人”却在努力跟上时代的******经理于和春退休后,侍弄了几亩草莓大棚,又在镇里开了一家草莓肥料销售点。早在****年,他和儿子就开始在淘宝卖草莓,****年,又运营了一个“草莓公社”的公众号。图片附件草莓公社公众号截图如今,**岁的老人每天依然手机微信不断,都是外地客户联系他买草莓:“我们老年人也得跟上形势,现在草莓销售基本上都是电商,我负责线上,老伴负责线下打包发快递。”图片附件于和春图片附件于和春老伴夏金凤作为东港草莓的发祥地,夏家村这些草莓大棚的“古村落”,不仅讲述着东港草莓的故事,也传承着东港草莓文化的内涵:创新探索、由弱到强、追求卓越,而这也正是“创业崇高、创新伟大、创优光荣、创造可贵”的新时代东港“创”字精神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