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天府融媒看两会|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代表委员这样说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按照省委“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省两会期间,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也成为泸州代表团代表、住泸省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加快推动落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用电价格政策“调研中发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基础薄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高、运行维护难度大等问题普遍存在,二者无法发挥应有效益。”省人大代表、市人大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委员宋远平说,****年*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用电按规定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推动落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用电价格政策,有利于降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用电成本,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益,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改善农村环境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宋远平建议,加快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用电价格政策的落实,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政策。研究完善政策落实支持措施,对不具备单独计量条件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行独立计量改造,对暂未实现分表计量的设施,可通过约定采用定量或定比方式计量计费。同时,明确认定和办理的程序,指导供电企业制定具体操作细则,方便用户办理。加强基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密切相关。作为“毛细血管”,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灌溉田间末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省人大代表、市水务局总规划师叶勇建议,加强基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他说,通过对我省丘陵地区部分区县进行调研,当前基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管护方面还存在问题,致使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逐步予以解决。叶勇建议,对各行业系统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摸底排查,厘清管理职责,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使其充分发挥效能。推进山坪塘、蓄水池、提灌站、石河堰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与水网规划同步规划建设,对提灌站维修、山坪塘清淤扩容以及末级管、囤水田等进行全面改造,确保与全省水网规划进行无缝衔接,构建从水源到田间地头畅通的灌溉水网,畅通水利设施延伸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加大后期管护,探索“塘田共用”模式,加强保水蓄水。推进水价改革,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切实增强农民水商品意识。构建“一体化四级协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融合,不仅仅是把“乡里人”变成“城里人”,还应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医方面做到均衡布局,让群众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然突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仍是四川省卫生健康工作的痛点、难点。住泸省政协委员、副市长罗素平建议,强化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城乡医疗卫生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及时出台四川省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在医保付费、分级诊疗、药品流通等关键环节和人、财、物等重点要素上给予政策支撑。罗素平还建议,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根据城乡形态变化和人口迁徙流动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县、县域次中心、乡、村“一体化四级协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实行医保定点管理并接入联网结算。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高效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较全国水平低*.**个百分点;****-****年,同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异由****年的*****元,增至****年的*****元……住泸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刘旭晴认为,当前,四川省在城乡融合发展上不仅存在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的缺点,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通不畅,也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因素。城乡融合发展要从县域抓起。刘旭晴建议,首先应当激活关键要素资源,如打造“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探索以土地要素为核心的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持久动力。加快城市智能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丰富农村地区信息化服务供给,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形成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此外,刘旭晴建议,还可以通过不断健全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保障等机制,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助农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围绕“人、地、钱”等要素,探索双向流动合理配置的制度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记者 刘明霞 李独懿 成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