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伊春铁力市写好“四篇文章”绘就“文化振兴”新图景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铁力市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写好“筑阵地”“创精品”“突实效”“促融合”四篇文章,推动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双提升”。
“筑阵地”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以打造“**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目标,持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区,打造集少儿图书馆、骊城书院、美术馆、科普体验馆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为一体的“儿童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等相继改造完成。同时,践行“公园广场+”理念,融入城市历史、红色文化等主题元素,新建和改造左营公园、滨河健康主题公园、骊城音乐广场等阵地**处,开拓城市发展“新空间”。在乡村,**个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广播室、宣传栏、体育健身器材等文化基础设施,农家书屋和文化共享工程等设施设备全部覆盖。同时,每个村均配有文化管理员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创精品”优化公共文化作品供给。线上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彰显铁力风貌、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组织开展“金色田野”“我们的新时代”“骊音袅袅话骊情”等系列主题展览***余期,展览各类文艺作品近****幅(篇);线下围绕弘扬红色文化、林区文化等内容,创作编排大型情景合唱音乐剧《青山不墨铁力如歌》、原创歌曲《不凡之贝》、创意舞蹈《骊城青青》、音乐快板《森林生态好家园》等作品**余个(首)。同时,推动文艺作品宣传,我市作家王跃斌的《绿水青山》在北方优秀文艺图书奖评中荣获一等奖,并被推荐为龙江好书;“岭上行”范宝锋书法作品展在黑龙江省文联臻艺艺术馆成功举办并进行伊春巡展,组织广大文艺爱好者参与“汉酱杯”书法大赛等活动,推动文艺作品“走出去”。
“突实效”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载体。依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积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对接合作,成功落地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文化交流实践活动**余场次。打造“骊马放歌”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专场文艺演出**场次。结合“书香铁力”建设,培育“探秘自然童趣四季”“骊都之夏”“雪精灵”等阅读服务品牌,围绕二十四节气、重要节日、科普教育等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近**场次。同时,将“结对子种文化”与文化进万家活动相贯通融合,成立“红心”艺术团、“蒲公英”文艺小分队,开展“‘蒲公英’培训计划”“文艺进基层”“文化大讲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余场次,并开设农民画、扬琴、陶艺等多类公益培训课程,开课课时达****余节,培训文艺爱好者*万余人次,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促融合”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深度整合资源、挖掘优势,“铁力森鲜”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人民日报社、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高质量承办全省乡村旅游推介会、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铁力平贝节、区域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年成功获评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同时,扎实开展冬季旅游“百日行动”,参加****年黑龙江省冬季旅游华北片区(北京站)推介会,整合萌宠部落、桃园湖景区、日月峡滑雪场等优势资源,创新推出**大冬季冰雪旅游打卡地、*佳美食必选地以及*条精品旅游线路,并深入挖掘铁力冰雪旅游亮点特色,积极向国家级、省级媒体推送新闻稿件视频,CCTV**《朝闻天下》以冬日乡村新发现乡村旅游玩出“新花样”为题播发相关报道,央视新闻、人民日报、龙头新闻、极光新闻先后刊发《欢迎大家来到黑龙江!到伊春铁力旅游向快乐出发》《黑龙江铁力:把握冰雪热广迎外国游客》等消息**余条,不断拓宽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