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新丰车站,无言中讲述烽火往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从丹阳市区驱车十几分钟后,拐上一条新修的柏油马路,一座石块砌造的两层建筑便出现在眼前。瓦蓝的天空下,褐色的墙面、砖红色的屋顶,在这个清朗的冬日于静默不言中讲述一段激荡人心的烽火故事。
 
往事
新丰车站抗日战斗旧址位于丹阳开发区晓星行政村蒋家自然村西***米处。晓星村由原晓星村和新丰村合并而来,车站就位于原来的新丰村,因此得名。
新丰村地处京杭运河与沪宁铁路交叉点。新丰车站距今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了。《丹阳交通志》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年),清政府会同英商上海怡和洋行勘测路线。二十九年复测。三十一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月**日),全路分*段同时开工……三十三年九月初九(**月**日), 上海至丹阳间通车。三十四年三月初一(*月*日),沪宁铁路全线通车。”****年,新丰站因业务扩大,在下行月台新建雨棚一座,车站一度繁华。****年**月日寇占领丹阳后,由于国民党军队早已撤退,地方自卫武装力量薄弱,占据丹阳的日军气焰嚣张。盘踞在新丰火车站这一交通要道的日军第**师团淞野联队广江中队,仗着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附近百姓苦不堪言。
烽火
局面在新四军挺进敌后、来到丹阳后发生了改变。****年春夏之交,新四军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月**日,新四军指战员带着*支队司令员陈毅的亲笔信找到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团长、大革命时期入党的管文蔚。双方一致商定,要狠狠教训新丰车站的日军并当场初步拟定了作战方案。
新四军在经过周密侦察后,查明了日军兵力部署,决定采用夜袭,速战速决。总攻前夕,管文蔚率抗日自卫团和群众***多人,破坏镇江至新丰和丹阳至新丰的铁路各一公里并挖断镇澄公路、捣毁了电话线,切断敌军通信联络和驰援通道。
*月**日下午,担任主攻任务的第*营自延陵出发,隐蔽进抵新丰车站东南**里之东冈。经侦查发现,鬼子驻地四周只有一道土墙,没有其他防御设施。气焰嚣张的鬼子连哨兵都不设。
此战由一连担任主攻。*月*日晚**时,连长彭寿生带领战士们来到新丰车站,悄无声息地包围了日寇驻地。楼下的日寇已经熄灯,而楼上灯火通明。部队发起突然攻击,一阵白刃格斗,将楼下十几个日寇全部消灭。楼上的日寇发现被袭,火力封锁上楼的楼梯,战斗一时僵持不下。彭寿生发现楼梯口放着两桶煤油,急中生智,命令战士找来麦秸草,将楼房烧着。十几个日寇从倒塌的楼梯口蹿出逃生,战士们立即冲上去展开肉搏,经过两个小时的血战将日寇全部歼灭并烧毁车站。深夜两时许,战斗结束,我军撤回到驻地延陵。
此战击毙日军**余人,缴获枪械**余支,破坏铁路*段、电话杆数十根,摧毁车站大部分设施,使京(宁)沪铁路一度中断,挖断镇澄公路使公路交通中断月余。此战也创下新四军作战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夜间作战、第一次攻击据点、第一次攻击被日寇占领的铁路交通枢纽。
焕新
****年**月,新丰车站抗日战斗旧址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旧址年久失修,出现了屋面破损、门窗残缺、楼板残损等不同程度的残损和病害,原有建筑布局及风貌被破坏。自****年起,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多方争取修缮经费。
****年底,产权人中******南京房建公寓段委托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进行新丰车站战斗旧址的维修和环境整治,出资**万元。****年,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又向上争取到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提供的省级补助资金**万元。资金满足了修缮需要。
****年*月*日,修缮施工单位进场。揭除屋面机制黏土瓦,更换糟朽严重的木橼,按原样式复原瞭望塔,增补并恢复所有缺失门窗……历时近*个月重修后的新丰车站抗日战斗旧址,保留了房屋原有结构,同时对主要建筑加固和翻新,旧址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也同步完工。
地标
沉淀红色记忆的车站迎来新生,继续履行它跨越时空的价值。
“车站最早是英国人建的,我小的时候车站就有了,后来日本鬼子来了,老百姓遭罪啊……”***岁的殷素青老人是晓星村最年长者,对发生在这里的战斗,她还有印象。
****年任新丰村妇女主任兼大队长,带领村民养蚕;****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参与拓挖大运河,在河堤不慎被拉土板车压伤;改革开放后,其丈夫殷炳泉(中共党员,已过世)为首批带头人,创建了新丰砖瓦厂、新丰服装厂、新丰农具厂……这名与中国共产党同年同月诞生的老人,见证了国家的日新月异,也从这红色的记忆中不停地汲取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丹阳市在本世纪初率先为重点文物聘请业余文保员。今年**岁的晓星村党委委员、副主任蒋杰是新丰车站抗日战斗旧址的第二代业余文保员,他的父亲蒋金根是第一代业余文保员。
“我小的时候,这个车站还在使用,主要用于货运。”蒋杰说,作为客货两用车站,新丰车站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年代,**年代末,车站仅作为货运车站使用。火车上卸下来的货物运到两三百米外的大运河码头,再运往其他地方。
蒋杰说,**多年过去了,新丰站早已不再肩负任何运输职责,它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无声讲述着历史,成为一座丰碑。“很多单位来这里开展红色教育,也有游客慕名从南京等地而来。”他说。
跟着蒋杰走进这栋见证过烽火岁月的古老建筑,透过二楼北面房间狭长的窗户,可以看到京沪线上一列列列车穿梭而过,飞速驶过这个古老的村庄。(记者 朱秋霞 通讯员 殷显春)图 朱秋霞
 
扫描二维码追寻梦想的足迹
视频制作 朱秋霞如有附件或图片请到网址中下载或查看http://***.******.***.cn/zhenjiang/sdbd/******/*****a***c***a*****fbb*ba**a*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