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强国征文】我正在读的一本书 | 一文道破教育真谛——读欧阳修《吉州学记》有感(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这句话出自****年冬欧阳修应时任吉州知州李宽扩迁州学之请而创作的《吉州学记》。这篇文章既有交代大宋兴学举才的政治时代背景,也有介绍李宽理政一方兴学的壮举,更是提出了教育的本质,让我这等当了二十多年老师的人,大有醍醐灌顶之感。一句“教学之法,本于人性”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以来开展教学的真谛。按现在的话讲,“本于人性”便是以生为本。教育首先要尊重和遵循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以任何功利手段、功能目的,做有违学生人性发展的事。如同把一棵本可自由生长的树,移栽至一个花盆里,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剪枝修枝,最后造成了一棵畸形的树。人性不是抽象的,而是与人成长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与时俱进。人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与自由。所谓真实,就是言为心声,心里怎么想,嘴巴就怎么说。如果教育是教人心里想一套嘴巴另说一套,就完全违背了人性,是一种虚伪的教育。所谓自由,就是选择权,人人都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都有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权利。往深里说,本于人性,也包含了终身学习的要求。人须与自己相处一辈子。释放人性,就是塑造一个与时代相融相生的自己。即使走向世界,也能被包容和接纳。因为人性是相通的,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向善弃恶。如《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这一说法与欧阳修“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的观点是高度统一的。有了根,教育便能立足,对人施加影响,方式是欧阳修提出的“磨揉迁革”。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教学方法和过程,体现了教育循序渐进的特点。所谓“磨”,即磨砺,要把如璞玉一般的学生放在如磨刀石一般的现实环境中打磨,而不仅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磨的手法是“揉”,着力均匀,快慢相应,让实践内化为人的认知,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只有靠揉,拿捏适度,如揉面,揉肩,感觉有力而来,有感觉不露痕迹。有磨砺之实、揉合之融,第三步顺理成章便为“迁”。所谓“迁”,即迁移,既有把学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之意,也有学识升级,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在迁移的基础上,处于第一轮学习循环圈的最后一环“革”就适时登场了。所谓“革”,即革除,把一切限制人性发展的愚昧认知去掉,使人有新知新能,最终如凤凰涅槃。“磨揉迁革”四步教学法完成后,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欧阳修水到渠成地给出了答案,即“使趋于善”,就是让人渐渐达到品学兼优的境地。“善”既有善良的意思,也有善于的含义。一个人受过了教育,理当成为一个品行高尚、心怀大爱的人,以及学识技能精湛的人,这才是教育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