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实践丨北京:带动城市气象科技发展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在****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惊艳亮相的“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技术,如今持续发光发热。在北京市*个区及河北、浙江、陕西等多地,这一技术都成为重大活动、防灾减灾等气象保障服务的重要支撑。在****年北京“**.*”极端强降雨期间,北京市气象台利用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CMA-BJ)等技术,提前**小时完成降雨趋势预报,为水库、河道、湖泊、管网合理调度找到“天气窗口”。在北京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以下简称“城市院”)以“聚焦城市、面向全国,支撑业务、创新高效”为目标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对全国城市气象领域的牵头引领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支撑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建设。聚焦关键领域 优化学科布局着眼改革目标,立足城市气象学科发展及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城市院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聚焦城市气象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发核心技术。围绕城市边界层与大气环境、城市气象精细预报、城市气候与生态发展等三大学科开展研究和攻关。对标三大学科,科研团队也进一步进行调整。城市院增设资料同化与集合预报研究室、区域数值模式研究室(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新能源气象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研究室);将城市气候研究室、城市气候变化与应对研究室整合并更名为城市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室。“学科布局和团队的优化、调整,解决了之前科研力量小而散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集中力量开展研究攻关,同时促进团队发展和人才培养。”城市院院长苗世光说。统筹资源配置 提高创新效能在气象部门****年度工作考核中,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重点创新团队及团队带头人均获评优秀等级。该创新团队由城市院牵头,联合北京市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家单位共同组建。****年,该创新团队在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试验、CMA-BJ升级与准业务运行、中国气象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本地化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应用,成绩斐然。攥指成拳,集腋成裘。城市院开展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建设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开辟城市气象合作新赛道——城市院联合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共同组建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取得城市气象外场及缩尺观测试验数据集、建筑形态对城市气候定量影响、北京主城区与周边城市下垫面对降水影响机理等研究创新成果。此外,北京市气象局还发起成立城市气象科技联盟,强化城市院“国家队”主体作用,通过常态化共享学术资源、开设学术论坛、促进人才交流等工作机制,有序推进城市气象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城市院还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持,利用**%的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立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聚焦城市气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面向*个科研团队,支持**项科研项目。强化“三评”改革 激发创新活力****年*月,城市院副研究员宋林烨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她牵头研发的北京冬奥会“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技术,目前已成为多地气象部门开展天气预报业务的“利器”,并在能源、水文、航空等多领域推广应用。“我们对科研人员开展评价时,会充分考虑其业务贡献。”苗世光介绍,城市院在主要业务领域设置首席、副首席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并实施考核动态管理,根据科研人员对业务支撑贡献的占比,同步调整聘任岗位与收入分配。而这只是城市院开展“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其中一项内容。城市院从业务需求出发,开展科研项目立项评审。****年*月,设立“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暨上甸子国家大气本底站开放基金课题”,吸引国内外城市气象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城市气象研究,提升城市边界层研究、城市气象精细预报和城市气候研究等城市气象关键领域的科研水平,促进城市气象学科发展。在科技成果评价时注重业务转化,从质量、贡献、绩效方面进行评价;印发《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激励实施细则》,引导、激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益;修订《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管理。“希望通过‘三评’机制导向,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更好地支持城市气象领域基础研究与探索,为气象高质量发展作出扎扎实实的贡献。”苗世光说。(作者:叶芳璐 仰美霖?责任编辑:张林)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