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全国人大代表许强:强化在建工地防灾减灾势在必行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常常是引发地质灾害的诱因,作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气象要素的考量至关重要。”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深耕**余年,全国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高度关注防灾减灾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在建工地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呼吁有关部门共同补齐在建工地防灾减灾短板,共同提升安全效能。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除强震等地质灾害外,强降水诱发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以上。近年来,我国逐渐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多层级气象预警体系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各级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紧密联动,能够在强降水发生前及时发布气象预报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并通过培训和演练,帮助地方政府让百姓在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主动撤离危险区。实践证明,这一群测群防体系在减少因灾人员伤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同时,许强也注意到,近年来在建工地发生多起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事故。通过调研,许强梳理了工程建设单位在地质灾害防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施工单位缺乏对地质灾害的基本认识,很少作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和培训演练;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施工工地相关人员安全防范缺乏监管和反馈机制;防灾减灾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地缺乏专业的灾害调查评价和应急队伍,施工人员缺乏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工程选址时缺乏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等。关于地质灾害监测,许强表示,以前主要依靠群测群防的力量,也就是现在提到的社会化观测的前身。他进一步解释,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经验,通过国家层面高位布局,自然资源、气象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挥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到目前已记录在案的隐患点约**万处。着眼于从源头上杜绝地质灾害安全事故的发生,许强建议,提高在建工地的自然灾害风险精细化调查评价水平,利用遥感技术等手段,提前主动识别和发现灾害隐患;健全工地的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体系,在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和隐患点,布设监测设备,强化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及时获取气象、地质等方面信息,为监测预警提供更全面支持;优化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动态评估;编制防灾减灾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强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精准的天气预报对于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非常重要。”许强表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天气气候形势更趋复杂,下一步,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提升预报预测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更好服务防灾减灾。(作者:张娟 赵宁?责任编辑:张林)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