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综合信息] 鲜红草莓香满田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初到椅圈镇,正值**月份草莓的销售旺季。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无论村镇装饰,还是店铺、人家,当地人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草莓。镇上的培育、生产、销售到物流,各个产业链都在连轴转,每天几万斤的草莓产量仍会供不应求。家家户户都有不同的销售渠道,种出来的草莓不仅不愁卖,有的甚至还要挑选卖给谁。图片附件椅圈镇的人们在忙碌中驱走冬日的严寒,更是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路边随处可见的果业销售点,**%以上都是返乡青年在经营,当地人告诉我,仅凭这些装修简朴的销售点,全镇每年的销售额能达到*亿元以上。不禁让人感叹,在椅圈镇,小草莓能“链”出大产业,在当地人的心中更是蕴含着大能量。用无人机在空中俯瞰,我们发现椅圈镇是典型的东北村镇分布,两条十字主路贯穿全镇,东西是***国道,南北是兴五路,**座村庄和大棚如田字格般分布在道路两边。我们调研和拍摄期间经常会遇到堵车的情况,就像城市上下班的高峰期一样,这让我们特别惊讶。当地人特别自豪地告诉我们说:“椅圈镇家家都有车,还不止一辆,各有各的用处。运输货车、汽车、农用车、平时开的车、一家子出门用的车,钱包里钞票多,在城里买房那都不算啥了,每家赚了钱先盖棚,研究新技术新种苗,然后才是花个大几十万盖房装修。”图片附件尽管我们在制作节目期间已经走过中国很多的村镇,但椅圈镇让我们至今仍然感到震惊的是——年龄差导致的认知差异很小。很多老大爷开着小汽车去草莓棚务农时,车里放着时尚的歌曲,嘴里戏称着他们在八十年代也是新型农民;老一辈在教授新农人如何玩转新技术和科技产品;家家都是技术站,简陋的桌子上竟然研究出很多草莓种植上的难题;小镇内部的各路高手们还会良性竞争,确保草莓产业的兴旺发达……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一切源于**世纪**年代的一次困境。那时,由于草莓品种老化、种植方式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椅圈镇的草莓出现了“倒地沟”现象,用当地人的话讲是,只能喂猪,后来连猪都吃腻了。发展遭遇了低谷,人们外出学习新技术,逐渐改变困境。如今,从名不见经传到荣誉加身,从小家小户种植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当家果”,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让草莓品种生根发芽,经过代代优选,本地草莓逐渐成为了优质草莓的代名词,背后离不开的是人们创新求变的态度和不断引入的新科技。“这条路走不通,咱们就换下一条,只要有时间,没路也能踏出一条路来”,这是采访嘉宾于维盛跟我们讲的一句话。这份生存智慧,让今天的椅圈镇人人都是发明者、创造者,几代人不断地求新求变,在五花八门、天马行空的想法中,培育出一个个新品种,研究出一个个新技术,讨论着一个个国家课题,也诞生了很多实用的“土”妙招。这两年,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助力下,一代代莓农的接力,让草莓产业在小镇形成了一条有序发展的产业链。虽然不再有卖果难的现象出现,但每年最热的*月份,不仅产出的草莓偏小,物流运输过程中也会加大草莓的腐烂程度。这时候,年轻一代又站出来了。他们用自己在外读书的眼界,注入年轻文化,想打造一款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营销。他们把草莓深加工成迎合年轻人市场的冰点草莓、草莓奶昔等产品,外观鲜艳精致,一经推出,在丹东市异常火爆,成了时尚单品。图片附件在深度了解了椅圈镇草莓的前世今生,我们发现,“不断地创新求变”是椅圈镇草莓产业兴旺的关键所在。他们有创新的意识,不断地寻找创新的办法,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抓住适合自己的草莓产业,不断地做精做深,不断地创新迭代,追求高质量产业的发展,才把一颗小小的草莓,做成了一个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