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条“夹缝路”大变样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点击查看图片改造一新的公园路**号弄在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曾有一条连路名都没有的背街小巷,夹在*个高层小区之间,成了车辆都难以通行的露天“停车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这条背街小巷引起了人大、住建、桐城委、交警、梧桐街道等部门、镇街的关注,多股力量形成合力,经过*年“拉锯”,进行了*次改造提升,终于把“心头刺”变成了文明示范巷。公园路**号弄长不足百米,附近却有三四个高层小区。没有车位可停的车主,就把车停在了**号弄的路边,久而久之,产生了乱停车、通行难等一系列乱象。“车停得乱七八糟,把路基都压坏了,行人贴着墙走都没法落脚,小区的消防通道还经常被堵,每天这条路上,都有人打***挪车。”附近居民说。开展文明劝导、疏通交通,甚至是违停罚款,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号弄的问题。借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机会,杨家门社区将**号弄作为重点攻坚的项目,开始了长达*年的改造提升。改造项目将原本破碎的人行道进行修复,铺设的塑胶人行步道直通“两河一湖”景观绿道,为附近有健身、散步需求的居民提供便利。人行道缩减了部分面积,为停车位和车辆通行“让”出了空间。道路从水泥路“升级”为沥青路,还施划了**个免费停车位,安装了道路监控。道路两侧的老旧墙面也得到了重新粉刷,绘制了彩色墙绘。“改造完成之后,**号弄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道路通行不畅、消防通道堵塞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居民关心的‘停车难’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杨家门社区党委副书记杨佳慧说。接下来,杨家门社区将引导周边小区的物业和业委会,利用自治探索潮汐式停车机制,让有限的停车位资源流动起来,最大程度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