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六个强化”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筑牢牲畜稳产保供防线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对畜牧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障全县养殖场(户)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夯实养殖场(户)对灾害性天气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应急处理能力,全力推进畜牧养殖抗灾保畜工作。针对当前存在的饲草料生产和储备能力不足、调运困难等问题,制定了农业防灾减灾资金项目实施方案和应急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部署、早落实,以“六个强化”全面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确保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和畜产品市场安全供给。一、强化组织领导,促落实。县农业农村局成立农业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分片包抓,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强化监测预警,防灾害。加强灾情监测和预警,积极与气象等部门信息互通,科学分析气象信息,随时了解掌握灾害天气情况,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群发、网络视频等传播媒介,将灾害天气信息和防范措施及时传达到经营主体和农户,提醒广大群众增强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坚决摒弃麻痹思想,牢牢掌握主动权,为做好灾害性天气安全防范工作赢得先机。三、强化灾后调查,摸实情。灾害发生后,县农业农村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的排查队伍,深入一线对养殖场(户)的畜禽死亡、设施损坏等进行现场勘查,收集受灾圈舍面积、畜禽死亡数量等基本信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评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对畜牧生产的具体影响,根据灾后评估制定恢复生产的计划并提供技术指导等。四、强化饲草储备,保质量。科学指导饲草料储备工作。积极开展摸底调查,针对养殖场(户)饲草短缺、调运困难等问题,及时指导贮备优质的饲料,并引导养殖户安排好生产母畜、幼畜和瘦弱畜的补饲工作,提高抗寒防病能力,做到有灾抗灾,无灾补饲育肥。五、强化技术指导,稳增长。一是指导养殖场户做好日常管理。对应急物资储备及棚圈设施进行日常巡视维护,进一步提升广大养殖场(户)抗灾防灾和生产自救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二是合理做好牲畜出栏。本着“保母畜、留种畜”的原则,遇到特殊时期,提前研判畜牧业发展态势,合理引导农户将老、弱、病、残畜及时出栏,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增加商品率,保障养殖效益。三是严密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组织动物防疫人员重点抽查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情况,落实牲畜疫病防治各项措施,从源头上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四是加强畜禽养殖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始终绷紧畜牧业安全生产这根弦。引导养殖场(户)升级设施装备,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疫病防控等工作,全面落实畜牧养殖安全生产。六、强化政策扶持,促发展。财政、金融、民政等多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一是加大财政补贴,根据受灾损失的严重程度,提供资金补贴,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二是推广农业保险,降低农民因自然灾害遭受的经济损失。三是金融支持,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帮助养殖场(户)解决资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