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听生老病死这一课 阅春夏秋冬这一世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松江区老年大学长者生命教育实践为高质量老年生活赋能“如果不是当初误打误撞进了这个班,不知道今生还有没有机会这样坦然地谈论生老病死。”**岁的黄准是松江区老年大学长者生命教育班的学员,今年是她进班学习《幸福长者生命成长课程》的第二个年头。
和黄准一样,到长者生命教育班学习的老年人还有许多。今年春季,班里学员已比去年刚开班时增加了近一倍。虽然相比一些热门班级,长者生命教育班仍属“冷门”,但课程教师——****年出生的刘清圆一点也不着急,她说:“经历春天的酝酿,才能迎来夏天的盛放。”听年轻姑娘主讲生老病死
这学期的《幸福长者生命成长课程》安排在每周一上午*时到**时,学员们通常会提早一二十分钟到教室,刘清圆也是。与其他老师不同,刘清圆总是自称“小刘”。这也难怪,****年参加工作的她,不仅面对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且经验阅历丰富,执教的课程在松江区老年大学还“前无古人”。可小刘也说了:“我年龄虽小、经验虽少,但对长者生命教育足够长情。”在浙江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专业读研究生时,她就坚定地选择了老年教育方向。参加工作后,她又加入了上海市“生命教育”课程联合教研室兼职教研员队伍。“希望通过努力学习,为提升老年学员的生活理念和生命质量助力。”刘清圆说,她主讲的《幸福长者生命成长课程》,注重老年精神内涵建设,发挥每位长者退休后的生命价值,助力长者汲取“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智慧。
采访当天的课堂上,刘清圆先以“最近天气不错,叔叔阿姨们到哪里踏春了呀”等话题热场。等学员们接过话题热热闹闹地讨论之后,“如何安排退休生活”“对下一代放手了么”“计划在哪里养老”等有关养老规划的话题也随即跟上。一堂课下来,老人们的讨论交流几乎就没断过,而小刘老师就像在主持一场论坛,话不多,却轻轻松松将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一起,边听还边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记下了学员们的观点。
“讲生命教育,如何让生老病死不那么沉重?”这是刘清圆一直在探索的。在她的课堂上,不仅有春天的风、夏天的雨、秋天的月、冬天的雪,还有歌唱的乐园、好书的殿堂、朗读的天地、生命桌游的神秘王国,融合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法学、医学等学科的探讨,为老年学员实现生命成长、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分享探讨的空间。她执教的长者生命教育课程《爱在日落黄昏时》曾于****年荣获第六届上海社区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三等奖、松江区社区教育教学大赛一等奖。看老年学员如何反客为主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显著的时代背景下,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愈发凸显。老年人如何高质量地安度晚年,不单是老年教育关注的方向,也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历来以“满足需求”为导向。近年来也逐步转向了“引导需求”的新方向。松江区老年大学开设长者生命教育课程,就是聚焦需求与引导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年轻人讲生老病死,难免有短板。”松江区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王正勇坦言,年轻人阅历有限,面对老年人的内在需求,可能很难产生共鸣。
提到课堂共情与共鸣,佘山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退休教师潘永勤有话说。早在十多年前,松江区教育局推出的“养教结合”项目,通过进社区、进养老院,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那时候,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潘永勤已经在课堂上跟老年人们谈生论死了。“大多讲些身边人、身边事,探讨的问题也都是大家关注的,效果还不错。”在潘永勤印象中,有一个例子他讲了很多次——祖母夏季晒棉袄,突然就抱着棉袄哭起来了,“这棉袄,明年不知道还能不能穿”。“从老年人熟悉的场景、真实的需求出发,准没错!”潘永勤说。
那么,年轻教师如何补短板?记者了解到,松江区老年大学最近制定了“岁月智慧生命共鸣”共建课程计划,组建助学导师团。直白点讲,这是让老年学员反客为主,成为课程教学的资源。“学员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的经验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王正勇说,经过自主报名,首期助学讲师名单及主讲主题已基本确定。接下来,学校还将组建讲师团磨课群,为助学讲师提供课堂教学技巧指导和资源的整合。
学员钱惠娟退休前是一名历史教师。加入助学导师团后,她计划带领伙伴们跨越时空看生死。“从古到今,人们的生死观有何变化?国内国外,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生死的?诸如此类知识的学习探寻,有助于我们打开眼界、为高质量老年生活赋能。”钱惠娟说。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