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鸡毛蒜皮”有人问 “红色驿站”显成效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乡里间时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往往让人扯红脸皮、喊破嗓子。过去,邻里间有了纠纷,多是拼嗓门,大放厥词。在征地过程中,有些村民被占了耕地、损了青苗,赔付标准弄不清楚,何时赔付弄不明白,不知该找谁咨询反映等等。如今,正在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这些现象就成为了极不和谐的音符。为此,青龙镇打造“讲‘桢’话,解‘楠’事”品牌,设立党员先锋岗,建立“红色驿站”党员调解机制。自此,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人管有人问。图片附件图片附件“修高速公路进出口拓宽改造项目占用了我家堡坎、土地未赔偿,一直没有给说法。听说村里有了‘红色驿站’党员调解室,专门就是给我们协调矛盾的,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反映了一下,没想到几天就给了我答复。”家住柏香村一组的何某某笑着说道,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村里几户人家土地边界不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于是相约来到“红色驿站”调解室。在这里,一杯热茶、一声招呼、一次座谈,把实事摆在明面上、把道理说得透透的,大家心气顺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红色驿站”党员调解机制灵活,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房前屋后,党员干部和群众坐在一起、聊在一起,讲“桢”心话、解“楠”办事,哪里有矛盾纠纷,党员先锋就在哪里,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调处,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今,只要大家遇到分歧,就会想到“红色驿站”党员调解室。在这里,党员先锋通过心贴心地交流、面对面地倾诉、点对点地服务,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在这里,村民组长、支部书记**小时在线;在这里,群众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再也没有人胡搅蛮缠,真正做到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