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枣巷镇:一张“小板凳”托起民生“大幸福”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坐着小板凳,或在农家小院,或在街角一隅,或在田间地头,一群人围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拉家常、听实情、聊变化、讲政策、化矛盾、聚民意,这是****年以来在凤阳县枣巷镇流行的“板凳议事会”。
搭建平台,“小板凳”上树新风。“我儿子结婚就在新风堂办的,环境真的不错,还提供‘一条龙’服务,婚礼场地免费不说,里面的‘和美套餐’又经济实惠,一场婚礼下来,省钱又省心。”在花园湖村的“板凳会”活动上,村民们提起新风堂和婚事简办的好处时,赞不绝口。
枣巷镇不断创新“板凳会”的目的就是请群众在小板凳上坐一坐,聊一聊,坐得近了,心也跟着近了,群众能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更有利于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民意,夯实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枣巷镇坚持“内外兼修”,聚焦红白事管理、村风民风改进等问题,因地制宜创新“板凳议事会”形式,打造群众庭院里的议事点,同时吸纳德高望重、责任心强的老党员和新乡贤等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真正让广大群众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实现大家事大家议,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对症下药,“小板凳”上解民忧。在张王村的“板凳会”上,镇政协委员尹忠良和群众围坐在一起,耐心听取群众诉求,“尹书记,邻居家的鸡没有圈养,搞得我家门口都是粪污,太不卫生了。”村民樊林说。“好的,会后我们将协同村委和他联系尽快安排圈养,平时大家要好好沟通,我相信咱们一定能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尹忠良针对问题当场提出解决办法,他表示,很多时候这种小矛盾不及时解决,很容易埋下隐患,日积月累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板凳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将村情民意收集在第一线,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简单问题现场办、复杂问题“清单式”逐个办,力争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一定给“小板凳”成员们一个满意的交代。
今年以来,枣巷镇先后开展“板凳议事会”**场次,参与群众***多人次,化解矛盾*起。通过开展“板凳会”让群众在村内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工作上各抒己见,并由群众表决,把决定权交到群众手中,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让群众心中有底、监督有章可循。
共商共治,“小板凳”上聚合力。枣巷镇紧贴实际,充分发挥“小板凳”在党的政策宣传、法律法规宣传、民情收集方面的前沿阵地作用,将“官话”变“白话”,将“文件语”变“家常嗑”。“我们这些老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现在干部到家门口来宣讲,让党的好政策传到我们耳朵里,这个形式好!”观音堂村村民崔培选说。
“许多工作明明对群众是好事,但总会出现群众意见很大、牢骚很多的情况,就是因为没有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让村民成了被动的旁观者,而‘板凳会’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在枣巷镇党委书记看来,推动乡村基层治理持续有效,关键在于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决策者。
接下来,枣巷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板凳会”的方式,用一根共商“绣花针”,穿起民生“万根线”,实现村容有新面貌,产业有新发展,乡风有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