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津云客户端】创业者说丨研发智能物流机器人八年 相较收益他们更看中创业的过程……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津云客户端****年*月**日报道:对于于燕宁来说,创业研发智能物流机器人MOVER,做得越久感情就越深,它如同自己的孩子。*年来,研发投入已累计****多万,虽然MOVER成功售出了很多台,但股东们还谈不上挣钱,多数销售入账被再次投入新一轮的研发中,“创业是一个过程,不能指望一开始就发家致富,这是创业者们都要有的心理准备”。转型*月上旬,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别墅样式的办公楼间倍感静谧。但这静谧背后,是诸多科技型创新企业在红墙灰瓦下对未来产业的角逐。于燕宁的******正坐落其中,****年开始,她和其他几个合伙人一起,开始研发MOVER。“我们的创业之路,也可以说是企业的转型之路”,早在****年前,******经营业务主要是制造处理油气的大型设备,属于传统行业,公司的股东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到未来产业的角力点,一次,朋友给他们的建议让大家入了心,“现在AGV(智能导引车)挺有市场,你们有生产大型设备的基础,为何不转型进入这个领域?”于燕宁和同事开始在网上搜集大量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后,发现智能物流领域确实颇具市场潜力,不过,当时市面上出品AGV智能导引车的企业已有不少,团队要想异军突起,就要有超前一步的策略。“AGV还是需要循着轨道运行的,我们在讨论后决定尝试研发无轨运行的智能物流车,可以适应企业未来厂房内部随时变动的柔性物流需求”。这样的想法在当时属于很大胆的尝试,国内还没有企业推出过成熟的无轨智能物流车,国外虽有,但他们当时并不知情,“即使后来知道了,国外的核心技术我们也触及不到,我们还是会坚持自主研发”。煎熬于燕宁大学学习的是企业管理,但在研发MOVER的过程中,她慢慢变成了一名“技术控”。在遇到研发瓶颈的时候,想不到办法的她觉得,与其回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摊煎饼”,******的研发室,******的同事们一起,挑灯夜战想办法。研发初期,他们购买了一辆简单的实验室产品——可移动的小型模型车,车里面包含了最基础的一些代码,供后续开发者继续拓展,公司还为此特意招聘了一名刚毕业的AGV电气工程师,他一边负责研发第一代MOVER,******传统油气设备制造的工作,“没办法,现实就是你要做新的尝试,也要保证手握‘面包’,两条腿走路”。一边学习、一边研发,在多重任务下历经半年时间,****年*月,公司的第一代MOVER出世。但第一代MOVER连自主行走功能都不稳定,经常不受控制,有时候突然就不走了,有时更是想怎样走就怎样走,将公司研发室的墙体撞得坑坑洼洼。即便这样,于燕宁记得当时这样的机器人车辆在国内市场上也是少见的,团队将它尝试性地推向展会,结果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许多公司关心它未来是否能真正应用于物流运输中。获得了关注的第一代MOVER给创业团队带来了市场前景上的信心,不过更多的是压力,“我们能否做出成熟的产品呢?”虽然脑海中大家也有过怀疑,但答案还是要在进一步尝试中寻找。团队再次招聘了多位专业人才,开始重点发力新一代MOVER。这一次,有了首次研发经验的他们,至少知道了MOVER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他们有针对性地逐一进行解决,再一次查找国内外资料,并针对工厂内物流运输场景进行研发,例如轮组、电池、电机、雷达等选择都要与场景相适配,在软件方面几位技术人员更是反复优化算法,历经了近两年白天、黑夜地“煎熬”,MOVER被从一代车升级为了二代车,随后再次升级为三代车,这一次,其行走、避障的功能已经很完善了。灵光当三代MOVER被推向市场的时候,一家跨国企业向他们投出了橄榄枝。“虽然当时只是卖出了*台MOVER,作为客户的试点车辆,对我们来说,已是研发真正迈入市场的第一步”,于燕宁他们当时的紧张感多于兴奋,“客户认同无轨自主决策的智能物流车是未来方向,把这个落地任务给了我们,我们这‘第一枪’不能打偏了”。针对客户的实际物流运输需要,除了MOVER已实现的智能行走功能外,还需要在MOVER身上加装机械手臂,让机械臂自动抓取物料,随后实现运输。这和传统的AGV智能导引车相比,又增加了难度,因为AGV是人工把物料放在车上的,而MOVER既然实现了自主决策行走,那么客户就需要它运输过程完全自动化,各个环节都不需要人工干预。这样,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让MOVER精准识别到物料、并实现精准抓取。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物料摆放得并不是那么整齐划一,所以mover停在物料前时多少会有些许偏差,精准抓取便难以实现。研发团队针对这个“头痛点”反复头脑风暴,突然一个人灵光一闪“是不是让MOVER停在物料前方的时候,再次‘左右看看’,这样,发现些许偏差的时候再进行细微移动调整位置,就能实现精准对接了!”有时候问题的解决,只需要这样一个“好点子”。“创业是一个过程”当然,其它细微的调整、升级是不间断的,MOVER在工厂实际工作中,还历经了上百次的微调,软件、硬件、系统等都进行了完善。经过首战,团队也真正从研发者思维转变为了用户思维。“后面MOVER要继续迈向市场,要提高应用效率不可能每次都用这么久适应新场景”,自此,研发团队把MOVER从软件到硬件再次升级,软件的代码变为了模块化写法,便于适应新场景时快速变更,硬件则做了“乐高式”的组装,可以加装不同的手臂更换作业方式。****年,升级版的mover获得了一个批量订单,上海一个工厂要使用十一台。“当时太激动了!”这是于燕宁他们第一次感到兴奋大于紧张,为此公司十几名专业人才全部投入MOVER项目中。这一次,项目最大难度在于多机调度,以及现场**种不同规格物料的精准识别,不过有了第一次成功市场经验的研发团队,已有足够信心去攻克一个个关卡,研发团队从天津飞往上海现场夜以继日地进行调试,几个月后,多机配合的MOVER也通过了考验。如今,MOVER已经累计售出**多台,获得了众多专利,今年预计将给企业带来上千万产值,作为股东之一,付出多年的于燕宁还未赚到很多钱,“MOVER******赚了上千万收入,但是这些收入多数被再次投入到新一轮研发中”。作为广西人,如今在天津创业、生活的她有了家庭、孩子、车、房,工作与生活确实都有压力,但面对目前的创业的状态,于燕宁看得很开,“创业不单纯是做生意,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发家致富”,当初,选择来到天津工作、生活,是看中了天津这座城市整体给人一种宜居的舒适感,“现在看来,我的选择也是没有错的”。创业这些年,公司累计获得了政府补贴超百万,如今他们的***多平方米办公地,也实现租金减免,这些政策助力了他们,度过最初研发却没有回报的阶段,“现在智能物流机器人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很多企业还在观望阶段,不过,未来工厂变成可变动的柔性生产线,这种生产需求是趋势,随之就要大量用到智能物流机器人,所以,团队坚信MOVER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