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小笋干 解锁乡村致富“密码”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龙渊街道石马村竹资源丰富,村内有竹林****余亩,鲜笋产量大,笋干制作技艺已流传数百年,是石马村的主导产业。全村有***余人从事这个行业,每年可以产出笋干**.*万公斤左右,产值达***多万元。制笋技艺历史悠久每年的三四月份,石马村的村民们就进入了挖春笋、制作笋干的繁忙时节,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也会在这个时候赶回来制作笋干出售。“一天可以挖***斤左右,今年笋干的价格不错,最高可以卖到**元一斤。”郑友红平时在外务工,做笋季节就上竹山挖笋制笋。郑友红告诉记者,采挖竹笋的黄金时段只有**天左右,笋干制作讲究快、鲜、烘制均匀,一般都是当天挖笋、当天煮制、当天烘干。为保证快、鲜,村民们基本上都会在自家竹林里搭建一个“笋寮”,将采挖回来的笋现场剥壳、蒸煮、烘烤,制成笋干后再运下山。据说,这种方式是祖辈流传下来的,那些年交通不便利,新鲜的竹笋运回家需要很大功夫,就地制成笋干后再运输就方便许多。“我们的笋干之所以好吃、销量好,跟它的传统制作工序有着很大关系。”石马村党支部书记方正有说,虽然机械烘干方式更省力省工,但石马村至今保持着用火烘烤的传统方式,这样生产出来的笋干品相和味道更佳。竹林变“绿色银行”上世纪**年代,石马村的销售方式基本是村民们挑着笋干到市区摆摊售卖,或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销售,销路不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市对竹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政策扶持,村里陆续建起*家笋产业合作社,走上了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天仙山竹笋产业合作社便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走进合作社加工车间,只见工人们对收购来的笋干进行快速地分拣、切片、蒸煮、包装……经过多道工序,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的笋干被加工成一包包白笋。“我从小跟着家人做笋,让高品质的‘石马笋干’走出去,一直是我的心愿。”合作社负责人季水芝是我市第一批笋老板,她每年都会到石马收购当年制作的笋干,精深加工成白笋、纸片笋等产品,统一包装后,销往江浙沪的各大商超、酒店,年销售量达到****万元左右。“合作社保底收购笋干,我们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增加一笔工资收入呢。”季水和说,他是天仙山竹笋产业合作社的老员工了,像他一样,许多村民都边做笋边在合作社帮忙,收入稳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笋干是石马村的特色产业,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这些年,在龙渊街道的支持下,村里修建了一条又一条的机耕路,把一片小竹笋做成了一项增收致富的大产业。龙渊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方面着力,做亮做特“石马笋干”土特产名片,使之成为村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增收源头活水。记者 蒋加丽 王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