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绍兴日报】“订制”病理报告隐瞒了病情 温情的守护让生命优雅谢幕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 记者 汤桂平 医生出具了一份“假报告”,当女儿的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还送上锦旗表示感谢。近日,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借“*·**”母亲节和护士节之际,府山街道东双桥社区的吴女士特意来到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向该院呼吸科的医护人员送上鲜花和锦旗,表达她三年来的谢意。 护士节收到鲜花,本是最简单的节日问候,但或许只有呼吸科的这些医护人员,才能切身感受到其中包含着的与众不同的意义。呼吸科主任陶学芳想起了三年前,母亲肺癌病理报告出来后,吴女士哭着来到医生办公室,提出一个要求:医生,能不能不要告诉我妈真相?我想为她“订制”一份病理报告…… 吴女士永远记得****年*月*日。“那天老妈因为喉咙沙哑,到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检查,没想到当天的CT报告就显示,高度怀疑是恶性肿瘤。”吴女士回忆,当年母亲**岁,平时身体没什么大问题,但*月份开始经常咳嗽不止,大家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的病毒感染,直到*月份,因为声音沙哑,父亲便拉着母亲去医院拍了个CT,留了吴女士的电话作为联系方式。 没想到,当天中午刚下班,吴女士便接到医院呼吸科的电话,让她去一趟。“当时主管医师陶学芳主任握着我的手说‘你们吓坏了吧’……”吴女士说,这是她第一次见到陶医生,但听到这一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她感觉腿发软,情绪有些崩溃,又感觉像做梦一样,怀疑一切不是真的。 *月**日,基因检测报告把吴女士拉回了现实。“她的情况不太好,属于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没有手术机会。”陶学芳对这位老太太印象深刻,把情况告诉给吴女士,当时她的内心也很沉重。“遇到这种情况不太好的,我一般是先和家属谈,根据家属的意见,来决定怎么和患者谈。毕竟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好在靶向药还用得上。”吴女士说,当时陶医生很耐心地给了她指导意见和后续治疗方案。但面对要命的毛病,她的内心疑虑重重,总是想着杭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会不会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医院和上海中山医院有医疗合作,可以通过网络会诊,要不要试试?”陶主任看出了她的顾虑。 很快,通过屏幕,吴女士和中山医院的肺科专家连上了线。病情的来龙去脉,检查的林林总总,方案的选择和评估,两方专家都给她安排得明明白白。 隐瞒,“订制”一份病理报告 得知消息那一刻,吴女士心心念念想让母亲动手术,直至陶主任告诉她,没有手术机会。 她说,当时,她已经不记得确诊单上写了什么,只记得“肺癌晚期”几个字特别晃眼。她把结果悄悄告诉了父亲,父亲顿了一大会儿,有些语无伦次,“会不会弄错了?”“有没有弄错?”顾不上整理自己的情绪,父亲又自言自语般和吴女士说:“如果你妈妈知道了,怎么办?是要让她活在没有希望的黑暗日子里么?你妈妈胆子这么小,要是知道实情,精神肯定要垮!” 那一天,她在陶主任办公室坐了很久。“好好的一个人,突然说是晚期,我都不能接受,更何况她?我真怕她知道了会崩溃。”听她絮絮叨叨,讲到母亲敏感又胆小,可是完全隐瞒又怕不配合治疗……“我不能让她知道,我要给她希望。”拿着基因检测报告单,吴女士向陶学芳提了一个要求:“陶医生,能不能不要说得那么严重?能不能帮忙给我妈‘订制’一份只给她看到的病理报告?” 作为呼吸科医生,陶学芳见惯了肿瘤疾病,有时候总要面对如何告知病情的“难题”:有些家属不想让患者知情,有些患者强烈要求知情,有些患者心态乐观,有些患者脆弱到会崩溃。“对患者完全隐瞒病情是不可能的,因为她后期要进行化疗、放疗等相关治疗,还会和其他病患接触,多少都会知道自己的情况。但如果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家属又提出要求,我们也会把病情说得不那么严重,多讲乐观的一面。”陶学芳说。 最终,吴女士和陶主任他们商定了一份“订制报告”。这份“特制”的病理报告中写着:“肺结节、贫血、免疫低下,要定期观察,长期服药”,没有医生签名,没有官方盖章。 “真的病理报告当然不能改,是要签字、盖章、留档的。”吴女士说,母亲是识得几个字的,这份报告如果留心看,可能会发现端倪,但因为大家配合得好,母亲心情并未受影响。为了“口供”一致,陶主任还在呼吸科早会上对医生护士进行了强调。 圆谎,守住病人最后的尊严 这份“订制”的病理报告,给了吴女士母亲希望。 陶学芳说,考虑到情绪可能影响到病情,在家属的极力要求下,患者并没有转到肿瘤科去,而是留在了呼吸科继续治疗。一开始,是一天一颗的靶向药,中途要求*~*个月复查一次。为了“口径一致”,家属还要求把所有药的外包装全部进行拆封,再放入一个盒子里。 “靶向药的加持,让我妈妈过了一年的安稳日子,除了定期复查,她几乎和常人无异。”吴女士说,****年*月,靶向耐药送到了陶主任处,然后又是各种化验活检,又是中山医院会诊,少见的非小细胞肺癌转向小细胞肺癌,治疗之路走到了艰难的放化疗阶段。 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和母亲几乎不是在医院就在去医院的路上。**次入院,*个周期**次疗程化疗,每个疗程三天三夜的输液化疗。吐了,厌食了,没力气了……吴女士说,母亲一直将信将疑着,还埋怨说:小医院医生不行,医了两年具体毛病也看不出,身体却越来越差了……呼吸科的医生护士们却并不辩驳,而是“糊弄着”“哄骗着”。“阿姨,这个老年病,有时候也说不清哪里出问题,你就是心态要好,配合治疗,没问题的。”“阿姨,这个药是有点副作用,想要好起来么只能吃点小苦头。”“阿姨,给你开点止吐药,你可能有点药物过敏”…… 病情是假的,关心是真的。这场医患之间的默契,让吴女士感动至今。她觉得,如果不是这个谎言,也许母亲活不了这么多天。而正是这个谎言,给了家属近三年的时间,去照顾,去告别,去回忆。去年*月,脑转移加骨转移,吴女士母亲病情已经从局部期到了广泛期。但在陶主任等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下,在妈妈盼望着病情好转的希望里,病情超预期稳定了大半年。 今年*月,化疗已经抑制不住癌细胞扩散,吴女士把母亲接回了家里照顾。母亲开始胡言乱语、行走不便,逐渐不能说话、不能进食……“特别感谢肿瘤内科傅月美护士长等人给予我最暖心的示范和指导。”吴女士说,最后的日子,医护还曾上门护理服务,从怎么治便秘,到怎么在进食困难的情况下喂药,多久要翻身,怎么坐着不会噎到……吴女士说,这群“白衣天使”用温情守护了母亲生命的优雅谢幕,让母亲有尊严地走完了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