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吉林吉林医药学院关于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校赛工作的通知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各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通知》(教高函〔****〕*号)和省赛组委会《关于举办“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吉林省赛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学校定于****年*月至*月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吉林医药学院校赛工作,遴选优质项目代表学校参加省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总体目标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 三、主要任务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 四、校赛内容 (一)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职教赛道(详见附件)。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另行通知)。 (三)同期活动。包括同上一门思政大课、创新创业主题系列讲座及研讨会、编印《双创教育优秀项目案例集》、大学生创新成果市集、大学生红色剧目展演、大赛训练营等。 五、组织机构 (一)校赛由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科技处、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和校团委联合举办。 (二)校赛工作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大赛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设立评审专家委员会,负责校赛推荐项目的评审工作。 (三)各学院可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赛事组织机构,指定一至两名副处级领导具体负责此项工作,负责本研究生、院本科、专科生学段参赛学生的组织动员、项目评审、推荐排序和合规性审查等工作。 六、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学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所处的学习阶段,确定参赛团队和项目的参赛组别(专科生组、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我校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的项目,只能代表吉林医药学院参赛,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岁(****年*月*日及以后出生)。 (四)各学院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内容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拟被推荐至校赛的入围项目,必须有第一指导教师出具的书面审查意见,注明通过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的结果方可向学校推荐。被推荐的项目由各学院汇总后加盖公章后,****年*月**日前报创新创业学院(后勤综合楼二楼党员会议室),同时将项目计划书和汇总表电子版发送至邮箱**********@qq.com。 七、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年*月**日开始)。参赛团队通过网络唯一报名地址: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https://***.******.***)用学信网账号密码登录后进行报名,在“资料下载”板块可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通过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赛事咨询。评审规则将于近期公布,请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查看具体内容。 (二)项目推荐(****年*月**日前完成)。各学院应于以上日期前完成学院内部的参赛项目合规审查、竞赛遴选、排序推荐工作。应推荐排序在前的优秀项目代表本学院参加校赛,初赛名额根据各学院组织动员学生成功报名的人数比例确定,具体数量另行通知。 (三)项目自荐(****年*月**日前完成)。学校鼓励和支持毕业五年内(即****年之后)的全日制学历校友参加相关赛道的创业组比赛,鼓励在校大学生跨学院组队参加比赛,允许大学生跨校组建参赛团队(项目负责人须具备我校学籍且是完成该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以上项目经我校指导教师(须为排名第一)书面推荐后,可在*月**日前直接向校赛工作办公室(联系方式见下文)自荐参加校赛遴选。 (四)校级初赛(****年*月**日前完成)。学校在本学期学生考试周开始前完成校级初赛,并择优遴选评审成绩排序在先的项目代表学校参加省赛。校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赛事动态将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QQ群*********中发布。 八、工作要求 (一)宣传发动。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与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数指标是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重点审核项目,各学院要充分认识组织学生参加大赛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确保参赛师生充分了解大赛、积极参与大赛。 (二)以赛促学。各学院要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赛作为****级、****级、****级本科生《创新创意创造方法课程》的实践环节,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已开设和将开设该课程的学生必须完成一次真实全程的参赛体验,届时将从系统导出报名参赛统计表。 (三)赛创融合。各学院要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这一高水平的赛事平台,检验本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质量,积极培育下一轮新项目。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荐往年优秀项目参加本赛事,向更高领奖台发起冲击。 (四)保障支持。为保障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项目储备库建设和院赛选拔的顺利开展,各学院用于组织宣传动员本次大赛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可申请由创新创业学院专项经费中支出。各学院也要为师生参赛和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五)其他要求。各学院要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大力营造“我敢闯,我会创”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引导更多的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之中。积极推动优秀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转化落地。 九、联系方式 校赛工作办公室:创新创业学院(后勤综合楼二楼党员会议室)。联系人:李妍老师、霍俊爽老师、姜鸿老师;联系方式:“****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QQ群*********,电话***********,邮箱**********@qq.com。 附件*—*.rar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