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赣州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纪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以前看病,我们都是一大早坐车去县城的医院,一来一回要一整天。如今在镇卫生院,遇到较复杂的病情,县里的专家帮着讨论和诊断病症,医保报销也非常便捷,不用跑来跑去。”日前,家住会昌县筠门岭镇的吴庆秀在镇卫院就诊时说。在家门口看好病,是县域医共体带给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年**月,我市全面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已组建起**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把原本“各管一摊”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变成“一盘棋”统筹、“一张网”推进,努力推动基层诊疗能力提升,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今年*月至*月,全市**个县域医共体二级以上医院门诊人次***.**万,同比增长**.**%,出院人次**.**万,同比增长**.**%。“一盘棋”统筹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月**日,于都县人民医院院区下派医师——普外科专家林小杰到仙下分院帮扶报到,这天恰巧来了一名急性阑尾炎患者。经过检查之后,在林小杰的带领下,仙下分院外科团队迅速组织麻醉科、护理人员等相关科室研讨并制定“阑尾切除术”治疗方案。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这是于都县推行实施的专业技术人员“上挂下派”机制破解城乡医疗人才不平衡发展瓶颈的一个实例。据了解,该县自****年实施相关医疗人才改革以来,开展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上挂下派”***人次,举办讲座***次、疑难病例讨论***余次,指导手术****余台,开展新技术**项。目前,于都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迈入实质化运行阶段,县卫生健康总院统筹组建“两办十三部”,建立由总院各院区、中心、分院共同参与的议事决策机制,形成以“一院四区两中心”为龙头的发展格局。同时,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基层检查、县级诊断、区域互认”,并建立医务人员“上挂下派”“医技互助”统筹调配机制,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难题,满足群众“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管理上是一家人、运营上是一本账、服务上是一盘棋。全南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该县成立了由卫健、医保、财政等主要部门组成的紧密型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全南县总医院“三定方案”》,以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对医共体的行政、财务、人员、业务、用药和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围绕健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层医疗网络,全南县以总医院为龙头,*家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个“县建、乡管、村用”村卫生室为基础,通过县乡联合门诊、联合病房、指导带教等模式进行纵向整合组建,通过承担辖区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和任务,做好双向转诊和下转病人康复服务等,为居民提供疾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的全过程、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记者从赣州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全市现有**个县(市、区)均已印发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案,并组建了管委会、完成了县级总医院(卫生健康总院)挂牌。“一张网”推进 让基层群众更有“医”靠*月*日,大余县人民医院左拔镇分院接诊了一名突发胸痛的老人,首诊医生将老人的心电图发至县胸痛中心联络群。大余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王旺芳看到心电图报告后,一边线上指导首诊医生让患者口服“心梗一包药”,一边启动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绿色救治通道并做好手术准备。从老人在左拔镇分院就诊到在县人民医院完成手术仅用*小时。一周后,老人康复出院。据了解,大余县畅通绿色通道,建立了县总医院转诊工作群,对接转诊信息,做好接诊准备,缩短患者周转时间,基本实现患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范围。截至今年*月,大余县医共体内双向转诊***余人,其中各分院上转病人***余人,总医院下转病人***余人。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宁都县加速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建成医疗信息化影像中心、心电系统、麻醉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远程会诊系统,并持续加强与省、市三甲医院对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内知名专家远程会诊服务。今年以来,宁都县区域性影像诊断中心及心电诊断中心通过共享诊断的方式,协助乡镇卫生院完成DR诊断****例、远程心电诊断****例,让***名心脏疾病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医防融合,筑实健康防线。上犹县依托县人民医院智能慢病管理系统*.*版,持续推进慢病体系建设,建立了县级慢病管理中心、乡镇慢病管理分中心、村级慢病管理工作室的县、乡、村三级慢病服务体系。(记者廖福玲 通讯员曾毓霖)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