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江西大余:“三治三变”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近年来,江西省大余县以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为契机,重点针对尾矿废渣乱堆、山体裸露、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个矿区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余亩。
构建多元化治理体系,推动保障变“单一”为“协同”。大余县大力提升组织保障、投入机制、人员支撑,统筹做好全县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及省市生态环境资金支持,成功申报中央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同时,联合银行机构,整合财政风险缓释金、担保基金等向银行机构融资贷款,出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吸引多家社会主体投入资金,签订矿山生态修复战略合作协议。
探索多融合治理模式,推动矿山变“乱石”为“宝地”。与工业融合治理,通过对废石料重新提纯、利用,实现废******利用技术手段在矿区废石中发现可用于生产碳酸锂的锂云母,二次提取并拍卖后,余下的废石加工成建筑工程材料外销,所得资金有效弥补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缺口。与农业融合治理,对矿山荒地重新覆盖植被、种植经济作物。西华山钨矿利用矿区整治的土地,种植高山茶叶、油茶等经济作物***余亩。与旅游融合治理,对有条件的矿山实行依山建景。西华山钨矿将矿山生态修复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相结合,打造集矿洞采矿体验区、矿区古村遗迹、世界钨都博物馆等为一体的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
创新多维度监管治理机制,推动监管变“平面”为“立体”。大余县将企业生态修复表现与矿山生态修复基金计提挂钩,对完成年度修复任务并通过验收的可计提**%~**%矿山生态修复基金。建立“*+”联动监督机制,整合“两代表一委员”、“五型”政府建设监督员、纪检监察、新闻媒体等监管力量,组建“*+”联动矿山生态修复监管专员队伍,明确工作职责、监管范围、监管权力等,形成全社会关注、推动、监督矿山生态修复良好氛围。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