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繁昌区平铺镇:传承非遗文化 寻根非遗之美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印证过去,见证未来。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近日,百村千人进万家——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繁昌民歌艺术调研实践团队走进平铺镇新林社区,携手峨山镇城东小学的繁昌民歌传承班学生代表开展“律动乡韵·繁昌遗响”民歌文化的寻根与创新之旅专题调研社会实践活动。
图片附件
繁昌民歌种类繁多,有秧歌、山歌、号子、小调、门歌、儿歌和风俗礼仪类的民歌,表现形式有独唱、对唱、说唱、领唱等,是中国汉族民间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样锦”“炭篓灯”源自湖北,在平铺镇的历史近***年。“十样锦”是由十样民间乐器组合在一起的民间吹打乐,在锣鼓的基础上加入了四支曲笛,一面马锣及三钟,通过乐器组合击打出优美的铿锵之音,配合“炭篓灯”进行民间演出,同时也可进行单独表演。
在平铺镇新林社区,调研实践团队通过参观、座谈、走访等形式,向繁昌民歌非遗传承人和平铺民间老艺人了解繁昌民歌和平铺非遗“十样锦”“炭篓灯”的文化背景、曲调特点及当地民俗文化,并深度探讨了繁昌民歌和平铺非遗所蕴含的时代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学习和记录了繁昌民歌和平铺非遗“十样锦”的歌词、曲调和唱法,亲身感受非遗的沧桑与辉煌,用青年的热情与热爱赋能民俗非遗传承,表示“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非遗的当代价值。”
图片附件
近年来,平铺镇致力于非遗“十样锦”“炭篓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支持繁昌民歌和平铺非遗文化。在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传承这些古老朴素的文化遗产。下一步,平铺镇将进一步深入挖掘优秀的非遗资源,重点培养传承歌手及艺人,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王家才 肖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