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智慧建造》第八集:建筑如何“碳中和”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中国建筑与CGTN联合制作系列纪录片《智慧建造》(Architecture Intelligence),聚焦“科技、创新、可持续”以全新的国际传播视角,讲述“中国建造”为全球生产生活带来的变革和机遇。    本期走进《智慧建造》第八集《建筑如何“碳中和》(What to Make Green Building?),走进中建滨湖设计总部,探寻绿色发展的浪潮下,“近零碳建筑”的创新技术如何实现。  在成都,越来越多的树木开始爬上高楼,犹如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人们想象那是一座梯田一样的阶梯宫殿,上面有着无数树木和奇花异草。那么,我们真正需要的绿色建筑到底是什么呢?模块化建造 减少建筑排放  作为成都第一座近零能耗的办公楼,中建滨湖设计总部的装配率达到**%,建筑由多个**米×**米的单元模块进行组成,每部分是秩序的、规则的,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也简化了运营阶段控制能耗的复杂程度。  “装配式建筑一定是要有足够的标准化率,才能够真正的节能,真正的发挥模块化优势。” 中建西南院副总工程师钟鹏介绍说。外墙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地下储能电池相互配合,可以提供**%电力,合理的玻璃选用让夏季室内比室外低*摄氏度,降低超过*成的空调能耗。绿色设计 降低运行能耗  在世界各地,围绕着这些“再野化”建筑的争论不绝于耳,因为保持建筑的绿色有时候并不那么环保,还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作为成都第一座近零能耗的办公楼,中建滨湖设计总部能耗不到一般建筑的三分之一,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  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在底层**%的铺装全是透水铺装,能够更大程度回收雨水,每年可以节约****吨的水,都可以用于整体绿化的浇洒灌溉。“这个建筑和湖区其实是一个自然的过渡和渗透,也是一个自然的延续。”中建西南院景观院总建筑师陈宏宇说道。  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以更可持续的方式种满绿色植被,更多的是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筑降低碳排放最重要的一块,就是自身做到节能,提高它的阻热和保温的性能,我们少用能源、少用电。”中建西南院副总建筑师钟鹏思考如何向大自然借用一些能源。  如果建筑的外立面越规整,就能越少接触外界面,避免与外界发生能量。“但把能量隔绝在外围,不一定是好的,我们更提倡它跟能量进行交换,将建筑打散让空间重新组合,新增的外界面积可以满足更多的光照的需求,形成一些垂直风道,带走热量。”中建西南院设计六院副总建筑师文隽逸向记者介绍。低碳科技 赋能建造升级  尽管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有一些碳排放是建筑师无法控制的,比如钢铁和水泥的大规模生产阶段,建筑过程仍占全球碳排放量的**%。最重要的就是改变大拆大建的方式,降低建筑建造和拆除的频次。  中建滨湖设计总部的减排经验,已被移植到中建西南院第二办公区。外立面经过重新设计,引入了风,减少了对空调的依赖,并为植被和太阳能电池板创造了更多的结构。  将燃气燃烧的锅炉直接置换为用电的空气源热泵,也就是把空气里面的热和冷换出来之后供这栋大楼使用,降低全楼碳排放。  中建设计师们运用新技术、新设计和新理念,延伸植物生长的肌理,重构空间与自然关系,用“绿色”勾勒未来城市模样。(企业文化部,中建西南院供稿)【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宋言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