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道中华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 走进苍天般的阿拉善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至**日,由中央及自治区媒体记者、网络大V共**多人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采访团,分别走进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和东风航天城,用镜头捕捉精彩的瞬间,以文字记录生动的故事。采访中,记者们深刻感受到了阿拉善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生态改善、民族团结、边境安宁,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共同见证了各族人民在守边、护边、兴边、强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图片附件民族团结一家亲,舍小家为大家。这是采访团在采访过程中感受最为深刻的。为了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遵照中共中央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指示,额济纳旗人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把世代居住、水草丰美的*万多平方公里的牧场奉献给了国防事业,赶着*万多头牲畜,辗转**年,谱写了“三易旗府”的动人故事。搬迁前后历经**年,额济纳人民辗转迁徙走遍了**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实现了共和国国防建设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壮举。图片附件通过参观火箭发射现场和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采访团深切感受到了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艰难起步和发展壮大的历程。图片附件阿拉善位于祖国北疆,各民族群众和居边护边堡垒户共同守边护国,一些民营企业也走进北疆,携手绘就稳边固防“同心圆”,共同守护祖国北疆安宁。被称为中蒙边境线上的“活界碑”的尼玛老人,是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居边护边堡垒户,**年来,她每天沿着广袤荒凉的戈壁边境线巡逻*个小时以上。从最初的步行,到后来的骑骆驼,再到现在的“铁骆驼”,累计巡边**万多公里。为国守边,代代相传,儿子哈达布和在她的影响下,**岁时也成了一名巡边员,多年来跟随母亲一同守边巡边。****年,孙子宝泉放弃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成为塔木素边防派出所的辅警,接过了奶奶和父亲手中的巡边“接力棒”,一家三代守卫祖国边境整整**年。图片附件阿拉善地处大漠戈壁腹地,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当地各族人民如同胡杨一样坚韧不拔的精神。采访团走进腾格里沙漠时,瞬间被沙漠中如同“蓝色海洋”般的光伏板吸引,成片的光伏板如同给沙漠披上了一层外衣。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方式,在治理沙地的同时促进节能降耗,实现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图片附件把风沙变成风景,把黄沙变成“黄金”。阿拉善盟在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过程中,在沙漠中举办“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打造大漠胡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居延海生态环境治理教学点等,将自然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效缓解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东居延海实现连续**年不干涸。展示了阿拉善盟生态产业发展悠远的历史文化、沙漠资源以及荒漠化治理成效,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美画卷,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安全稳固的良好局面。阿拉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阿拉善博物馆、额济纳博物馆所展示和记录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在采访中,记者们近距离感受了阿拉善盟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生活变迁和生态变化,不同时期的文物和藏品汇聚在一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阿拉善盟文化风貌,见证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记录了阿拉善盟历史的沧桑巨变,展示了阿拉善盟不同时期的兴衰更替,也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阿拉善故事。图片附件在大漠奇石文化博物馆,园林式奇石文化景观引人入胜,馆内陈设的奇石多为稀有石种,形态各异,似人似物,置身于馆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艺术殿堂,也向世人展示了阿拉善盟这片神奇土地上深厚的底蕴。图片附件**年来,阿拉善盟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驼产业、沙产业等特色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策克口岸也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节点、中蒙两国最为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自治区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建设“一带一路”、不断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片苍天般的大地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传承弘扬胡杨精神,守护着祖国北疆的安宁,奏响了民族团结、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华美乐章。***.******.***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