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守护历史建筑,传承城市记忆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是组成城市灵魂的重要载体。 珠海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秉承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挖掘并保护历史建筑,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坚持留住城市记忆。图片附件 建章立制,公布名录 为落实党中央及广东省相关工作部署,珠海市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出台地方性法规体系,明确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管理机制与法律责任。二是全面开展了历史建筑普查、造册登记和建档工作。三是公布保护名录并编制保护规划,****—****年期间,公布了四批次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并开展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四是讲好历史建筑承载的故事,挖掘珠海文化内涵。 截至目前,珠海市共有***处历史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有香洲区吉大街道珠海宾馆、斗门区南门村毓秀洋楼、高新区鸡山村松鹤唐公祠等。图片附件图片附件图片附件珠海宾馆(左)、毓秀洋楼(中)、松鹤唐公祠(右) 珠海市历史建筑类型丰富,有坛庙祠堂、文化类建筑、纪念性建筑、居住类建筑、行政办公类建筑、商贸类建筑等建筑类型,主要分布在香洲、斗门、高新区等,见证了珠海的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变迁。图片附件图片附件图片附件拱北宾馆(左)、那溪东庙(中)、鹏轩学舍(右) 定期巡查,强化宣传 (一)动态维护和日常巡查相结合 自****年起,珠海市建立了历史建筑动态维护工作机制,每年对全市历史建筑进行安全排查工作,全方位拍照采集、记录现状,做好动态情况影像资料固定,制定一屋一档并形成历史建筑动态维护报告。同时开展日常巡查工作,重点巡查历史建筑是否存在结构安全隐患,是否存在擅自拆改、存储危险物品等行为。图片附件 历史建筑巡查工作小组对历史建筑全方位拍照采集,记录现状 (二)特色专题展览宣传 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多维度挖掘文化遗产的传统元素和优秀案例,制作专题展板,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场馆集中布展或播放,鼓励市民游客关注、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活动,激发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主人翁精神。图片附件 鸡山村松鹤唐公祠——鸡山村史馆、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中秋对歌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以用促保,提升活力 (一)鼓励历史建筑活化利用 历史建筑是承载地方历史与故事的空间,在保护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持续发挥其使用功能,活化其各方面价值,与城市发展、时代发展相适应。《珠海经济特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第四十九条提出,鼓励利用历史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文化研究、开办展馆和博物馆以及以其他形式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鼓励保护责任人将历史建筑对公众开放。图片附件新乡李屋村生产大队食堂旧址 (二)珠海市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样板案例 *.延续公共功能,提供文化服务——斗门区南门村毓秀洋楼 毓秀洋楼是珠海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事件的实物载体,大约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由当时旅美侨胞赵坚光建造。主体为坐南朝北的骑楼式二层青砖瓦房 ,呈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新中国成立后至****年间,曾先后作为当地乡农会会址,中山县第九区、南门区领导居住地,斗门县政府机关工作和居住地,毓秀中学校址等,被当地群众称为“老县府”。 ****年斗门镇与新华书店联合,将毓秀洋楼活化利用为集公共阅读、文化传承、慢生活休闲、文创产品推介于一体的乡村文旅书房,也是斗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复兴少年宫示范点。毓秀洋楼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不仅向社会公众和游客展现了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图片附件南门村毓秀洋楼——毓秀书房 *.强化文旅融合,激发经济价值——北山村秋厓杨公祠 香洲区北山村秋厓杨公祠始建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建筑为硬山顶,青砖墙,麻石墙基。建筑原貌几经更改,门头缺失,后墙开门洞窗洞,部分灰塑尚存,**世纪**—**年代,主座曾用作敬老院,西座用作生产队的养猪场和生产大队的养兔场。 秋厓杨公祠经过保护修缮后历史建筑核心价值要素保存尚好,外立面装饰,内部结构均已翻新修缮完毕。建筑现被租户活化利用为珠海首家集住宿、品茶、美学课程、国学活动承办于一体的禅意文化精品客栈。图片附件北山村秋厓杨公祠——北山精舍 历史建筑作为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杰作,承载了优秀传统文化,也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守护历史建筑,不仅仅是要保护好历史建筑的一砖一瓦,更要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强化历史建筑的“造血”功能,让历史建筑自历史时光中苏醒,在新时代中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