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澎湃“青动能”、释放“青能量” —— 长江涪陵航道处鲲鹏工程创新实践凝聚创新合力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为了积极响应曹江洪局长“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讲话精神,长江涪陵航道处于今年初启动了鲲鹏工程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小发明、小创造,激发青年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航道的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过一年的努力与探索,涌现出了许多优秀项目和创新成果,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单位技术革新与管理创新,凝聚了强大的创新合力。航标碰撞取证装置解决了在复杂航道条件下,船舶碰损航标频发,索赔取证难的问题,提高索赔率,有效保护航道设施。该装置安装在航标灯上,有*个雷达,*个红外固定摄像头全方位监控,利用毫米波雷达测距触发摄像头取证,视频信息经处理后及时上传,实现自动取证。风光互补航标灯供能装置降低基地工作量和航标维护成本,提高航标有效监测。高镇航道处辖区属于常年库区河段,冬季太阳能发电量减少,不能满足航标灯日常能耗,导致低电压报警增多。高镇处结合辖区冬季风较大的实际情况,运用风光互补的工作思路,解决航标灯冬季电压不足的问题。组合式锚具解决了传统锚石重量大,搬运困难的问题;提高锚具抓地力,不容易走锚,有效降低航标位移和漂移的发生概率;在回收存放时更加方便,节约成本。目前在李渡航道处*个基地进行推广应用。RTK水位站数据接入数字航道,高镇航道处建设了一款RTK自动水位站,设备相较于气泡式水位站运行更稳定,水位采集精度也高。从建成到现在积累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没有接入数字航道,不便于数据的利用。该处青年设计了一套程序,可以实现从RTK水位站的数据库获取水位数据,通过数字航道主中心的水位数据接口,传入数字航道主中心,同时可以自定义上传频次,打通RTK水位数据通道。航标极坐标工具通过优化航标基点坐标,减少位移报警的发生。该工具提高了对航标位置的监控精度,大大减少无效的位移报警发生,减少了维护班组在无效报警上的处置精力,让数字航道监控航标位移漂移更精准,为航道的畅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零代码平台搭建管理流程。针对标志船维修保养监管难,航道科青年利用零代码平台,针对浮具维修保养的关键工序,如除锈、底漆、面漆等,设计了一套线上审查流程,实现维修保养的全过程跟踪监管。每一条流程单将详细记录标志船各个工序的完工状态及基层管理单位的确认情况,实现“一船一档”。在后台实时进行数据统计、监测流程进度,做到全面留痕,形成“监管卷宗”,确保工作不落空、监管不缺位。基于 MIKE 的长江上游河段水流分析数学模型。渝北——长寿河段近几年经历了航道整治,河床地形有了较大变化,其上游及其支流建库、水土保持等使得来水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已有的水动力模型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不再适用。航道科青年借助 MIKE**新建一个水动力模型,探索应用水动力模型预测回水变动河段的水位。小程序助力网络链路管理智能化,测绘中心青年自主搭建网络链路管理小程序实现了对全处网络系统的实时监控、精准调控。该小程序将原本复杂、繁琐的网络链路管理工作转化为直观、便捷的PC端和移动端操作,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精度。还为每条网络链路定制了专属二维码。工作人员只需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瞬间获取链路的详细信息。通过鲲鹏工程创新实践,不仅展示了青年职工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长江涪陵航道处将继续加大对青年人才培养和支持的力度,不断探索新的创新模式,激励更多青年职工积极参与到创新实践中来,为长江航道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