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花”式说法】在社交媒体恶意诋毁分手情侣,法院这样判!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名誉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是人格权的一种,它关系到民事主体的社会地位及在社会活动中应享有的尊重与信赖,是进行正常民事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名誉权,开始保护自身的名誉不受侵犯。但同时,依附于当今高效便捷的信息传播途径,侵犯名誉权的现象频频发生,此类纠纷案件的数量也逐年上升,特别是进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名誉权的侵权也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
近日,花山法院审结了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件。
赵某与宋某原系男女朋友关系。在恋爱期间,赵某怀孕后终止妊娠,后二人协商由宋某补偿赵某在恋爱期间的付出及终止妊娠手术费用、营养费用等合计*万元,二人为此订立了书面协议。二人分手后,宋某通过抖音号及微信朋友圈发布数个图文内容,并对女方怀孕及终止妊娠的细节进行表述,且多处使用了侮辱性词汇。赵某认为宋某侵犯其名誉权起诉至本院,诉请要求赵某赔礼道歉并赔偿名誉损失。
法院经审理认为,名誉权属于人格权,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到法律保护。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法律的一项重要作用便是价值指引,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以法律权威增强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本案中,赵某与宋某,恋爱后分手,本属正常的情感经历,在遇到不必要的情感纠葛时应当本着友善的出发点,理性处理,但宋某却在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公开社交平台对二人恋爱中的情感细节甚至终止妊娠细节进行情绪宣泄式的私自公开,并使用侮辱性语言发布多条不实图文内容,配文指向较为明确,且有希望传播范围扩大的故意。宋某在公开社交平台发布不实及侮辱内容的行为给赵某的名誉造成了侵害,其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并综合考虑侵权人的行为目的、方式,过错程度,造成的影响范围等因素,酌定宋某向赵某赔偿****元。
名誉权侵权构成要件
名誉权的侵权适用于过错责任原则,因此认定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应从四个要素进行判断。
**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首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违法行为。该行为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因法律保护的名誉系社会评价,因此该违法行为应当是公开的,即该损害行为至少应被第三人所知晓。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上述违法行为主要包括侮辱、诽谤、诋毁等。
**损害结果
构成名誉权侵权应具备一定的损害结果,即当事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一般而言,社会评价系双方之外的不特定主体对当事人的评价。若侵权行为导致不特定主体对被侵权人评价降低,则可以认定该民事主体的“社会评价降低”。
**因果关系
认定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时,应当审查“社会评价降低”是否系被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所导致,两者之间应当具备因果关系。
**主观过错
行为人知晓自己的行为将会造成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并且希望该状态持续或者放任后果发生,则可以认定其具有主观过错。在该种情况下,应当审查行为人意见表达的本意。
名誉权侵权的救济方式
一般而言,名誉权作为一种人格权,适用于一般侵权责任的救济方式,即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
**停止侵害
对于确实侵害到他人名誉权的行为,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若是以口头方式进行的侵害行为,可以责令侵权者禁止发表相关言论;若是采用书面形式的,对于可以撤回的信息,如发布在网上的消息,可以要求侵权者或者是网络服务供应者撤回相关内容,停止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赔偿损失
侵权人的侵权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人身伤亡或者精神损害的,可以要求对损失进行赔偿。在名誉权侵权案件中,最主要的损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被侵权人名誉下降导致原本可以获得的利益下降的损失,如某家公司因被他人恶意诽谤造谣,导致旗下产品的销量远远低于正常水平,或者某位作家的畅销书籍因舆论风波导致无人购买造成损失等;另一方面则是被侵权人因侵权行为导致社会评价降低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与精神损害。对于赔偿的具体数额,可以根据实际损失、主观过错、赔偿能力与知名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因名誉权侵权会导致被侵权人的社会评价降低,故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消除不良的社会影响,恢复自身的名誉,对侵权行为进行赔礼道歉。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在公开的途径,如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报纸、电视台、网站等,按照规定的时间与方式刊登道歉声明,从而消除社会公众对被侵权人的误解,达到恢复名誉的效果。
对名誉权的日常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行为,避免侵害到他人的名誉权。如果自身的名誉受到侵害,也要及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在评价他人的行为、言论时,应注意合理的界限,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不发表过激言论,不使用带有侮辱性的言语进行评论。特别是在浏览网上内容时,亦应牢记“网络并非不法之地”,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网络行为承担责任,对于未经证实的、可能损害他人名誉的言论或消息时,不信谣、不传谣,保持自身的客观独立性,避免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当自身名誉受到侵害时,要第一时间保存好相关证据材料,确定侵权主体,及时联系相关责任方,对侵权行为进行协商处理,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对网络上侵犯自身名誉权的行为,要对相关侵权内容进行截屏取证,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公证。若无法与侵权者协商一致,也应及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社交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言论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友善和睦地对待身边人,主动积极的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拟稿人:张曦  核稿人: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