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临江门市场商贸沿革综述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作者?黄德钦 建瓯临江门市场,自古至今,是建瓯小商小贩聚集的场所。小商小贩看来很平常,实际上,他们的脑袋瓜相当聪明,做生意的本领不差于大商家。不管是屠宰贩、鸡鸭贩、鱼类贩、菜贩、米贩、蛋贩等等贩家,算盘都打得答答响。行业话,江湖话各操各门。有个自少混杂在所谓贩子堆里的老人告诉我说,一个小贩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人说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建瓯临江门市场,藏龙卧虎,各社会势力都参与在集市之中。江西的布匹,福州的海产,四乡的土产,都通过临江门码头的水运,进入市场之中。建瓯的地方势力也不示弱。每月逢三、八大墟,临江门市场天未亮就人头攒动,布店,药店、货栈、酒店、菜馆、京果店、杂货店、酱菜店等等,老板与伙计,都站在柜台前和店门前迎客,学徒把前夜通洗过的“水烟筒(枪)”放在小桌旁,客人上店,先递烟枪,端上茶水迎客到来。 建瓯临江门市场的形成。它依托着当时建宁府的临江门、通济门、威武门、大洲,两个码头一门一洲为经济纽带,活跃着临江门商贸市场。各行各业的发达与兴隆,促使整个建瓯的商业向前发力,同时,临江门码头也名列建瓯商务流通之最。临江门市场里,建瓯的木行、米栈、茶庄、油行、布店、酒业、药业、海货、食盐、造船物资,在商市都十分活跃。建瓯的富商巨头,为搞活商货流通,在市场经济的特定条件下,建瓯的木材、毛竹、笋干、香菇、茶叶从临江门码头运往本省及江西、浙江各地出售。由此,临江门市场它在建瓯站有十分重要地位。 建瓯临江门市场方圆:前至卦街路口,俗称临江门街头,后至临江门城门,外连临江门溪坪。过小溪,路可引伸到威武门之外的大洲。其市场地带略窄,但接连面宽广,以临江门街头为中心点,上接棚葡下直连三门街(即今西大街),下连卦街的精神堡垒,横接大市街。周边小街、巷道纵横十几。史记,唐建中元年(***年)建州刺史陆长源将州城从水南移于黄华山西南麓低丘平谷地带,筑州治母城*门之时,临江门至今已****年。而临江门集市的兴起,虽无据可查,但可确认宋代在铜镜上注明有“临江门”字铸。 建瓯临江门市场。弱岁寄事外,委怀撰故土。建瓯临江门市场,长盛不衰。它依托其地理优势,以及周边群街群巷,居住人口密集,促使整个市场供销长住,繁荣兴旺。数百年来,临江门区域,密布小街,巷道深藏诸多黑白两道客人。序五里,北辛街、小北辛街、新桥头、下西河、雪巷、打石街、张仙巷、柴巷、太平巷、西馬路、镜花巷、蛤蟆洞、三门街、大市街、八角楼、通济门等等街巷,而每一条街,每一个巷道,都有它的每一个故事。 建瓯临江门市场中茶业、酒业、餐饮业、米业,土特产等等行业,可谓无业不发,关键是商者如何掌控。具有丰富知识的商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商人,在生意经上,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商客,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识。以米贩商人为例:有资金充足的行家,不但开设米桟,还连作米贩(建瓯人俗称做米牙),并收米贩学徒,还雇佣师傅,同时,掌握各地往来米船、谷物行情,各地米价、谷价。建瓯外来米谷多为浦城米、谷物船,船到临江门码头,米家老板即时派出学徒去米船取样,而米店学徒带去的取样袋多为特大信封,一个品种样米一袋都在一、二市斤,学徒走一趟,能取到大几斤米样,老板与米商,成交与否另议,而取得的米样统统作为学徒之小费。 建瓯临江门市场数百年来,自给自主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老百姓口头禅,治家者,盐、油、柴、米四大臣。有了这四件基本套,生活就能维持下去。由此,市场大贩家,全为此中心转,米桟,米店、米贩,米牙,活跃在市场之中,成为老百姓的生活中轴与纽带。我说米,前文讲浦城米。今说小松米。建瓯小松乡的大米,旧时代,为建瓯人之首选。建瓯的所谓中层人士,家庭多食小松米。那时,建瓯交通闭塞,小松入城,山间小路,群山重叠,一条窄狭山道,乡间农民入城卖米只能用肩挑。有一些聪明农家,仿制江西木制独轮车运送大米。但不管是肩挑或是独轮车运送的大米,入城后,基本都是进入临江门市场交易。 建瓯临江门市场酒业,应数建瓯红酒为最。市场设立的酒店,酒库酿造与销售均为建瓯红酒。建瓯红酒在临江门市场,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古时期,建瓯人很少吃烧酒。市场酒店里,销售烧酒者少得可怜。建瓯人世俗喝红酒,特别是平民百姓家,买上半斤红酒,回锅热一阵子,嚼上几颗花生米,自斟自饮者为多。红酒度数不高,又能通筋活血,青壮年、老年人,妇女人,更有坐月子的产妇,最为适宜喝红酒。产妇坐月宜吃蛋肉酒,其配料有两个鸡蛋、半斤红酒、几两瘦肉、另加红糖,少许姜片,泡上五、六两建瓯自制晒干的粉干,整个坐月里,产妇保养得相当恰当,奶水又好。老夫老妻,购入二斤红酒,放上半斤冰糖,浸泡半个月后,夜来二老对饮几杯,延年益寿。 建瓯临江门市场美食小吃。自古至今,建宁府美食为八闽名都之一。现今建瓯有识之士,文化名客,文化名家著书立说建瓯美食文化者颇多。而许多名吃小点多出于临江门市场。逢三、八大墟,临江门街头的小吃,备受青睐。值得一提的五花肉夹光饼,白片肉夹光饼,板鸭煮橄榄仔粿,还有劳动者清晨偏爱吃的“牛埯浆”即乌糖糍,三、五人围着一个小热锅,卖家把称后的糯米糍粑,分地段挤入预先热好的乌糖浆锅内,分段分段地让买家享受,糍粑入糖内,活似牛在黄泥浆池内打滚,因此,建瓯一带雇主把乌糖糍,起绰号为“牛埯浆”。
次说雅食“一品锅”。很早以前,建瓯饮食业,有分菜馆店、厨倌(即厨师)店二种。菜馆店日营各种盘、碗名菜,随到随吃,有的还兼有旅店在内。厨倌店则不然,它的营业范围在于承办各类酒席,上门服务和预先订席的区别。“一品锅”只有名店才会经营。“一品锅”名宴,多为高档贵客享受,或是在男女婚嫁后,新亲戚会亲宴上,富裕家中的定席。其锅一个蒸笼只能放一个锅,锅内列建瓯八大名菜,而菜多为上席精品,略例有:全鸡、全鸭、全鱼、无骨猪蹄、海参、鲍鱼、竹蛏、膀蹄等等。此上席精宴,时至民国年间,还经常有出现在有品位的厨倌店的贵宾雅座中。 建瓯临江门市场的薪柴贩。建宁府四山拥抱,二水分流。古老的山城,雄镇南天,其古老又封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勤劳而又节俭。民以食为天,大众生活,每日三餐,多为一稀两干。土锅土灶,锅灶多设收烟柜。燃料以薪柴为主,家家户户谁都离不开薪柴。松柴块,杂木柴枝,是建瓯人们煮饭,烧菜必不可少的燃烧物。临江门市场,薪柴小贩,多为租不起店面,薪柴样品,柴块,柴枝、柴桠捆把后,多放在行走道旁,或主干道的巷口里,临江门市场旁边的柴巷大概就此得名。柴贩也可算是一个苦力活,他们时常要扛着松柴块,走门串户去兜售,有钱人家多烧松柴块,一般平民多烧杂柴小枝桠。临江门码头,时常也有柴船停泊,船东家多为西镇、下厂、北津乡间人,整条船载满薪柴,水运进入临江门。市场中柴贩的上手贩,多为买主,他们整船购入,零散售出,生意也可以,能混一碗饭吃。 建瓯临江门市场的笋贩。今日的建瓯号称酒城笋都,竹海粮仓。回望明清期间,临江门(即卦街一线)市场,集市已经初建规模,它依托建溪水际,富商大户,多居其间。墟市每五天开集,即逢三、八大墟。其市,从最早年间的低汲市场,赶集者,从手提肩挑的小生产者之间产品交换,品种调剂、余缺调剂、使用价值的交换式的自然经济,进而引向了有坐商、铺户、牙行、米桟、栈行、布店、茶店、酒店、杂货店、南京店(即百货店)、药店、鞭炮行、笋行货栈,建瓯临江门市场的商贸交易,墟集体现出了某种专业化的轨迹。
就春笋而说,那年代,建瓯的春笋,多为制成的白笋干与烟笋干两大品种,当时,由于交通制约,所谓带壳的鲜笋,很少进入市场。其原因为农村乡间人,因山路难行,爬山越岭,所以,很多农家笋户,都在自家山地开设笋厂,鲜笋加工后,晒成白笋干或烟笋干,再用人工肩挑进建瓯,农乡笋贩的白、烟笋干,多数落户于临江门市场内的笋行、笋桟之交易。临江门市场的二笋干来源多出于七道桥(现为房道),小竹、九堡、南科、连地、徐地等各村落。各村笋贩,实为挑夫,每担笋干都在百斤之上。当天一个来回,路程都在百里之中,艰辛备至。 建瓯临江门市场,城乡小生产者产品流通慨说。临江门市场墟集走红,它有力地促进了建瓯郊区小生产产品的发展,城乡产品交流迅速加快。建瓯市郊方圆十几公里地域,分布在各村中的农民手工业者,利用农闲之时,大量从事手工业产品。最为突出的是竹、木类加工产品,它有力地丰富了建瓯市场。例如,离芝城镇仅十公里的漈上村,当年该村仅一二百户,从事竹业加工者几乎是挨家挨户。该村生产的大小“竹篓仔”(建瓯人俗称“篓仔嘛”)每家每户都备有一两只。墟市购物者“篓仔”从不离手,它使用方便,价格便宜。市场中“漈上村”的竹扫帚,刷锅帚、水篾、舀水管、竹躺椅、高、矮竹椅、轿椅、长凳、大、小笊篱、晾菜筛、酒笱、大、小簸箕、大、小箍篾,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还有农村产的草纸,(即土纸)甲纸、毛边纸,综述不一一列举。 建瓯别亦称“富沙”之地,贡茶,其义深广。查到《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福建三》记载:“《志》云:府治西南临江门内有富沙驿。旧置于府西平政门外,曰富沙馆。宋绍兴十年,移建于城内,改为驿。祝穆曰,府城北有大伏洲,或以为即富沙。闽主曦封其弟延政为富沙王,盖以此名。”当年富沙驿周围的景色不知有多美,时,临江门之打石街内有富沙庙。元朝黄镇成有诗《宿富沙水西》诗曰:“溪上千峰树羽旄,溪滩漱玉夜声豪。霜前鼓角凌风迥,月下楼台隔水高。北苑九重传贡茗,东阳千日醉仙醪。人间岁月棋边换,归往山中学种桃。”由此可见,建瓯(富沙)水西与卦街临江门市场仅一溪之隔,一渡即到。诗中描述商贸情景,让人们产生联想,自宋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临江门一线为代表的商贸,贡茶已经大有名望在外。
建瓯临江门市场的酱菜业。酱菜店亦称酱油店,酱油店主营酱油兼营各种酱菜。古老的酱菜制作方法十分讲究,例如:萝卜类有酱萝卜、水萝卜、萝卜丝、萝卜条、萝卜丁、萝卜咸、什锦菜;酱、腌菜类有:酱油、高油、麻酱、米酱、花生酱、豆食酱、番椒酱,酱瓜、酱笋、腌芥菜、腌白菜,十香豉、酒浸竽子、酒浸笋、酒浸木耳。建瓯酱菜精制加工,在百年前,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比如臟芥菜(建瓯俗称臟菜)从选菜至腌菜都十分讲究,采芥菜一定要晴天,若阴天、雨天不采,采后晒干、卷软、上盐都要适当,上盐后的芥菜要堆叠整齐,让盐分得到充分吸收,数日后,要翻堆,把面堆与底堆换位,再数日后,再次卷软上红糟,红糟要绝对新鲜,不存有任何杂质,上缸入臟后,要用竹叶片封好缸口,在地上要铺好一层沙子,再把臟菜缸口倒放在沙子层上,三天后,又得把缸口扶正,再三天,臓菜精加工基本结朿。臓缸倒三天,后扶正三天,其目的是让臟菜吸收盐、糟均匀。这样的臟菜上市,一开鼎,其香扑鼻,咸淡适宜。临江门市场酱油店的酱菜类品种,在那年代,已经成为建瓯平民百姓,三餐离不开的饭桌“菜母”。(黄德钦)查不到的内容图片请点击网址查看http://***.******.***.cn/cms/html/joszf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