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梅香如故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秋日的一天,得知第二届“五洲客家音”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大余举办,我萌发再登梅关古驿道的愿望。
有人说,秋天这个季节梅岭不适宜观赏,但我觉得,这个时候更能体会梅岭的厚重、驿道的悠长。遥想****年秋,汤显祖过梅岭时就曾作诗《秋发庾岭》:“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辉。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其时梅花未开,汤显祖却因南安府衙后花园女魂恋人的故事,触发灵感,创作出千古绝唱《牡丹亭》,使杜丽娘之魂与梅岭结下了奇缘。
身未动,心已远。秋日初晨,阳光明媚,清风徐徐,心旷神怡。登梅岭是不能迈出急促的脚步的,不是因为坡陡,梅岭不过***余米海拔;也不是因为道窄,一千多年前唐朝宰相张九龄亲自督工开凿这条驿道,已是“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只因驿道上每一块鹅卵石,都踏满了前人重重叠叠的脚印,走在这样的路上,仿佛某个步履,可以与前朝贤达的足迹叠合。但我却无法流连,因为每一道沟坎、每一弯转角,都隐藏着迷人的传说和故事,藏着汗、藏着血,藏着泪、藏着笑,藏着诗、藏着歌,不由分说地牵引着我的脚步,向前探寻。
塞北玉门关,江南大梅关。梅岭又称大庾岭,之所以得名,据载与戍守在这赣粤交界的山口的两位将军梅鋗、庾胜有关。明代学者郭笃周《岭海名胜记·梅岭记》云:“谨考梅岭,本名台岭,在南雄府九十里,即百粤五岭之一也。上有横浦关,即古人入关之路也。汉初,高帝以将军梅鋗统兵驻此,故曰梅岭。后武帝令裨将庾胜戍守,复名庾岭。”因庾胜在家兄弟中排行老大,又称作“大庾岭”。
因为梅鋗,这岭姓了梅,这岭便也有了梅。据史料及历代咏梅诗词记载,早在三国时期,梅岭就已经是梅花盛开。于是就有了数不胜数的达官贬臣、文人骚客、迁客征夫与梅岭、梅结缘,吟唱出一篇篇激扬天地的诗词歌赋,留下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人文轶事。
折一枝腊梅,陆凯越岭而来了。这位三国东吴大将军奉命赴琼崖讨伐儋耳,途经梅岭,俯视漫山遍野洁白似雪的梅花,将军情不自禁想起家乡的“香雪海”,想起情同手足的同窗好友范晔,于是折下一枝含苞待放的梅,写下了最为感人的梅花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描绘梅岭最早的一首咏梅诗,“一枝春”成为梅花清雅的别名,为此后人在岭上建“折梅亭”以作纪念。诗人过岭如未作诗,则以为耻。诚如聂古柏诗云:“黄金台上客,大庾岭头春。如是无诗句,梅花亦笑人。”
唐代宋之问,因贬自梅岭过往岭南,抒感作《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折梅赠友,向为古代文人乐事,见梅如见故人。
品一壶青梅酒,苏东坡越岭而来了。这位宋代大文豪贬谪海南,过大庾岭,亦心生怆凉之感,忧此去无命归来,留下诗作《赠岭上老人》:“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贬谪岭南七年,尝尽辛酸,终于以逾花甲之高龄遇赦北还。再翻越梅岭,又见红梅怒放,又遇岭上老人煮青梅酒给自己暖身子喝,触景生情,作诗一首,道:“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豪迈中夹杂几许凄苦。到大庾后,又诗兴大发,吟诵出“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气势磅礴,成为千古绝句。
孕一脉理学,周敦颐越岭而来了。北宋庆历六年(****年),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的周敦颐和刚从兴国县令调南安军任通判的程晌,又一次走进了梅岭。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赏梅之行,两人交谈甚欢,周敦颐独创的儒学与佛道熔为一炉的理学观点,令程晌格外欣赏。于是,程晌便携二子程颢、程颐拜周敦颐为师。周程师徒三人在梅关驿道踏雪寻梅,在南安府后花园里吟风弄月,在道源书院讲课授业,在丫山古寺谈儒说佛……迸发出多少思想的火花,终于成就了影响后世百代的“周程理学”,也令南安大庾有了“儒雅之邦”美誉。
秉一腔正气,文天祥越岭而来了。****年,元军把文天祥从广州押至南安军,当文天祥踏上梅岭越过关楼时,人在囚车心在故国。傲对霜雪的梅花给了这位民族英雄无穷的斗志与勇气,梅岭成了一个令英雄做出决绝之意的地方:“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饥死真吾志”表达了他决心效法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气节,虽凄怆却气贯天地。
时光匆匆,岁月无痕。数不尽的春来冬返,梅岭走过了“此心光明”的王阳明、“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抗倭名将戚继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还有高吟《梅岭三章》的陈毅……
来到梅岭的半坡上,见一诗碑,陈毅的手迹《梅岭三章》掩映在梅树林中。**世纪**年代,中央红军长征之后,陈毅率部在梅岭一带坚持游击战争,曾经二十余日潜伏在草莽间无法脱身,九死一生。面对生死考验,陈毅豪气冲天,思如潮涌,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绝笔诗”。望着见证陈毅隐蔽处的蓬蓬荒草,我的脑际不禁萦绕起那气壮山河的绝唱:“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片神奇的高山,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火,数不尽的官宦文人翻越梅岭,惜别难舍,眼里心中、文里诗中真情流淌,他们为梅岭留下的人文轶事和诗歌词赋,宛如一座座奇山秀峰,叠垒起大余不朽的文化高地。
穿过一段山隘,终于登上了梅岭山巅。历经千年风吹雨打的梅关关楼,依然气势雄伟,匾额“南粤雄关”和石碑上镌刻的“梅岭”,依然遒劲有力。古道历经岁月洗礼,石阶早已被磨得溜光,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商贸繁荣。
或许,梅岭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千年往返,与梅岭结缘的芸芸众生,有多少能留在鹅卵石阶的记忆中?千年流徙,南迁客家人的脚步几乎从未停歇。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在战乱烽烟中登上梅岭、穿越梅关,生命之火在遥远的蛮荒之地传承。位于梅岭南面驿道旁的南雄珠玑古巷的***个姓氏,即是自秦汉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唐宋至明清,大批自中原过江进入江西再翻越梅关而进入岭南的客家先民,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当无数的客家子孙登上梅岭,回望故土,祖先的身影就在万千感慨中渐渐清晰。血脉的传承,远胜过于枯燥的史册,那代代相衔的基因,浸染着的是再也拂不去的梅花清香!
秋天的梅岭,虽无梅花,却梅香如故。下山的道上,游客渐渐多起来了,喧哗中回荡的依然是粗犷的客家口音。几阵秋风习习吹来,婆娑的梅树随风摇曳,枝头点点。附件:专题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