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自然瑰宝与人文传奇的交响--明朝重臣笔下的万木林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在建瓯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万木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既是大自然馈赠的丰厚宝藏,更是一段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与崇高人文精神的传奇史诗。 从生态的维度审视,万木林从最初的人工林,到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与自然演变,已然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绝伦的生态系统。它宛如一个神秘的动植物王国,众多珍稀动植物在这里找到了栖息的港湾,是当之无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曼教授赞叹“万木林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的自然遗产”,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充分肯定万木林的生态价值,欣然题词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之典范”。在文化的星空中,万木林亦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它是杨达卿家族慈善精神的见证,如同一部生动鲜活的史书,默默诉说着往昔那些感人至深的善举。****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更是以“福建一个村子,一条禁砍禁伐的祖训管了 ***年,造就了 ***公顷的万木林”的生动表述,高度赞扬了万木林背后所蕴含的坚守与传承的力量。
时光回溯到元朝末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时代。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目睹杨达卿的善举后,不禁为之动容,他怀着崇敬之心给这片由杨达卿善念孕育而生的森林取名为“万木园”,并请人精心绘制了一幅万木林图,以此来彰显杨达卿植树赈灾的功绩。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古老的谚语仿佛是命运的预言。杨达卿之孙杨荣,在科举的舞台上一路高歌猛进,以优异的成绩踏上了仕途,最终成为明朝初期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官至工部尚书、内阁首辅。杨荣的显赫地位使得万木林备受世人瞩目。
怀着对祖父的深深敬意与无尽思念,杨荣请来了当时著名的画家、中书舍人王孟端重新绘制《万木图》,并亲自撰写了《万木图事实记》,以此来表达对祖父的崇敬和追思。
杨荣与《万木图事实记》
杨荣(****-****年),明朝重臣,成祖时入内阁,曾任首辅,历经五朝,辅佐多位帝王处理政务,才思敏捷且熟悉边务,于军事决策多有贡献,为“台阁体”代表作家,著述丰富,文风雍容平易。
杨荣在《万木图事实记》中,以饱含深情且细腻入微的笔触,徐徐展开了祖父达卿公的一生画卷。往昔,饥荒如恶魔般肆虐大地,百姓们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杨达卿虽身为乡绅,却拥有一颗胸怀天下的炽热之心,他决心拯救乡邻于水火之中。然而,他深知直接的施舍可能刺痛受助者那敏感而脆弱的尊严。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植树一株,偿粟一斗”。无数灾民在这一善举的感召下,纷纷前来参与植树,换取赖以生存的粟米,活了下来。时光流转,那曾经种下的树苗,在阳光、雨露的悉心滋润下,茁壮成长。渐渐地,一片茂密的森林奇迹般崛起于大地之上。杨达卿望着这片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山林,心中感慨万千,他回忆起那个反复出现的梦境:一位身着素衣、手持拐杖的神秘老人,从山林深处缓缓走来,面带微笑地告诉他:“汝所种树成矣,盍往观之。”那一刻,他坚信这片山林的繁茂,是上天对他慈善行为的认可与馈赠。怀着敬畏天地、感恩善念的心,他庄重地告诫子孙:“此山之木,誓不售人,惟作桥梁、学舍、寺观、神祠及贫无室庐、死无棺椁者,则与之。有不如吾言者,非贤子孙。”这一遗训成为杨氏子孙传承善念、守护山林的神圣指引。
当杨荣创作的《万木图》和《万木图事实记》在朝廷大臣之间传阅时,他们被杨达卿和万木林的故事所感动,纷纷以笔为媒,用文字记录下这份敬意。
杨士奇与《万木图序》
杨士奇(****-****年),明初重臣,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以“学行”见长,文学作品深具影响力。
杨士奇在《万木图序》中,开篇便点明了杨荣创作《万木图》的初衷,是为了彰显祖父达卿先生的美德,以其作为珍贵的教材,教育后人。杨士奇在文中写道:达卿先生一生“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而却有着超越常人的谦逊与低调,“不喜以施名”。在他心中,“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而不自慊也”。他追求的是更高尚的慈善境界,那便是让受助者内心安宁、无愧无疚。这种深邃的思想,是对传统慈善观念的一次超越与升华。《万木图序》不仅仅是一篇对先辈美德的深情赞颂,更是一篇蕴含着深刻哲理的社会伦理教诲。它通过一个家族的慈善事迹,深入探讨了施恩的本质、人性的光辉。它激励着后人践行仁爱之道,传递温暖之火,让善行如同万木林中的树木一般,生生不息,蔚然成荫。
胡广与《万木园山记》
胡广(****-****年),状元出身,明朝重臣,曾任内阁首辅,在永乐年间参与诸多重要事务。文学方面也有所建树,文章与诗歌皆有很高的水准。
胡广在《万木园山记》里,深刻地洞察到,杨达卿看似平凡的善举,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种树者求用于近,种德者期效于远”。杨达卿的无私奉献,宛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干涸的大地,不仅巧妙地解决了灾民眼前的燃眉之急,更如春风化雨般在无形中播撒了德行的种子。这颗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使得这种美德在后世子孙中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胡广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将杨达卿的植树行为与历史上著名的“三槐堂”故事相提并论。北宋大臣王祐在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自己的后代中必将出现担任三公职位的人物。王祐的预言在他儿子王旦成为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后得以实现。杨达卿的万木之林,虽未曾有过如此明确的预言,却在不经意间成就了子孙的荣耀与家族的繁荣昌盛,他的孙子杨荣成为明朝四朝元老、内阁首辅。苏轼对“三槐”的评价——“郁郁三槐,惟德之符”,进一步升华了主题,万木林的繁茂正是杨达卿及其家族深厚德的象征。杨氏子孙的繁衍昌盛、家族的荣耀与万木林的郁郁葱葱相互映衬,共同诠释了“惟德之符”的深刻内涵。
黄淮与《题〈乔木图〉为杨少傅乃祖赋》
黄淮(****-****年),明初重臣,曾任内阁首辅,在永乐、洪熙、宣德等年间参与重大决策,政治上有所作为,文学创作多样,作品题材广泛,文笔流畅。
黄淮在《题〈乔木图〉》中,别出心裁地以乔木为喻,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杨达卿那崇高的德行。“瞻彼乔木,闽山之阳。木斯荣矣,维德之征。”“瞻彼乔木,闽山之隅。木斯茂矣,维德之符。”开篇,乔木那挺拔的身姿、繁茂的枝叶即映入读者眼帘,它们屹立于闽山之阳、之隅,蓬勃生长,宛如杨达卿道德根基和德行修为的象征。“其德伊何,惠子艰食。彼心以力,予心则获。”诗人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出他在灾民深陷疾苦之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展现出仁爱之心。“南山有梓,北山有杞。矢言勿私,惠予州里。”诗人进一步发挥想象,以南山之梓、北山之杞为喻,展现出杨达卿无私宽广的胸襟,他将恩泽如春雨般播撒给乡亲,不求回报。“维山有岭,维木有阴。君子之泽,既庶且深。”诗人再次以山岭之巍峨、树荫之浓密为意象,比喻其德行影响之深远,如山脉连绵不绝,如树荫覆盖大地。“君子之德,百世其歆。”诗人在结尾处赞叹其德行必将受到后世的尊崇与颂扬。
金幼孜与《万木图记》
金幼孜(****-****年),明朝初年名臣,官至内阁次辅,长期参与朝廷重要政务,其著作文采斐然,风格庄重典雅,为当时文学界重要人物。
金幼孜在《万木图记》中,盛赞杨达卿是古代君子修德为善的杰出典范。他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追求虚名、期望回报的不良风气。在那个时代,世俗之人往往深陷于名利的泥沼,“好名要誉,务为矜肆夸诩,旦暮汲汲焉,恒恐其不见称于人,又且期望责报于人者”。而杨公却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益自韬晦,泯其迹以逃其名,未尝求人之知而责其报焉”。金幼孜坚信,达卿公的善举是内心深处自觉的道德驱动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的完美体现,与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高度契合。其行为宛如一轮温暖的朝阳,不仅在当时惠及了众多百姓,更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丰碑。“宜夫公之获报于天,而敷遗于后者如此其盛且大也”,金幼孜由衷地认为,杨公的善举感动了上天,因而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所留下的精神“遗产”,足以让后人永远敬仰与传承。
夏原吉与《题杨学士万木图(有序)》
夏原吉(****-****年),明初重臣、理财家,历经五朝,长期主管户部,在财政管理方面才能卓越,治水患亦成效显著。
夏原吉在《题杨学士万木图(有序)》赞叹杨达卿之余,赋诗一首,由衷赞美达卿公的德行。“达翁周恤意何深”,短短一句,如洪钟大吕,震撼人心,表达了对杨达卿敬佩之情。“意何深”三个字,强调了杨达卿的善举绝非一时的冲动之举,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乡民的同情与爱护。“建水一时回菜色,龙津终古蔼棠阴”,“一时”二字,生动地展现了善举的及时性和效力,仿佛在瞬间就让灾民憔悴的面容恢复了生机。“龙津终古蔼棠阴”则巧妙地运用典故,以“棠阴”比喻杨达卿的善举如同甘棠树那茂密的树荫一般,庇佑着当地百姓。“终古”一词,强调了这种影响的持久性,即便岁月悠悠,杨达卿的恩德也将镌刻在人们心中,被世世代代所铭记。
王绂与《万木图歌》
王绂(****—****年),明初大臣、大画家,以山水画闻名,笔墨精妙意境深远,为“吴门画派”先驱,在朝廷中也以正直品格和艺术才华受尊重。
王绂在《万木图歌》中,开篇即以浓墨重彩描绘窦十郎、三槐王家族的显赫,以此烘托出杨家“万木”那非凡的背景。他以隐喻的手法,暗喻杨家先祖如辛勤的园丁,默默种德积善,精心培育家族的根基。他赞美杨荣祖先的种德善心,强调德行与家族兴盛之间的紧密联系。“树高应得千尺强”“孙枝茂衍不可以数计”,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现出树木的茁壮成长,寓意着杨家后裔如繁茂的枝叶般繁荣昌盛,家业如参天大树般鼎盛。诗中的“林峦”“泉石”因杨家的德行而更显出色辉煌,诗人以灵动的笔触描绘出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美妙画面。在他的笔下,这片森林仿佛拥有了灵魂,每一座山峦、每一股清泉、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杨家的故事,见证着他们的善良与仁爱。“蛟龙骞举”“凤凰飞舞”等奇幻景象的描绘,仿佛在告诉世人,杨家的德行如同蛟龙腾空、凤凰涅槃,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赋予了整首诗超凡脱俗的意境。
六百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过,万木林却依旧挺拔屹立,宛如一位坚毅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人们慕名而来,漫步其间,阅读着杨荣和阁僚的美文,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杨达卿的慈善之心,聆听文人墨客对其善举的深情尊崇。万木林,也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它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它承载着人们对传统美德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激励着每一个人珍视自然、传承美德、践行善举,在新时代续写新的传奇。(来源:闽北日报?作者:南平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查不到的内容图片请点击网址查看http://***.******.***.cn/cms/html/joszf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