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建瓯通仙门太保楼民间文化小叙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作者:黄德钦 太保楼盲人唱曲场 太保楼常年盲人唱曲子文化。盲人曲子场,设在太保殿内。盲人曲子是唱给萧公大帝听的,听众是坐落大殿四边角落的。盲人曲子传本都称为本,即单本头及多本头。盲人曲子是建州知名盲士演唱,建州古时的瞎子院盲人差不多都有唱曲子技艺,但能选上太保楼曲子场去唱曲者,必是建瓯盲人曲子名家。盲人唱曲子单本头容易唱,只要略通鼓拍节奏,常悉练鼓板,略通曲子传说内容,就可上街入户唱曲子。
太保楼盲人唱曲子,技艺略具顶级。音调、鼓拍紧要匀韵节奏,唱词清楚明了,其原因是唱给太保爷听的。唱词中的所谓搭桥子部分,要力争配合曲子的主旨意思。太保楼盲人曲子多为多本头的。一次性要唱多本头,或者是几十本。比如曲子《劝善文》《黄华买父》《牡丹对药》《目连担母》这些都是单本头的。又例如唱《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粉粧楼》《精忠说岳》《济公传》这就是大本头的曲子,一般盲者都不敢沾边,只有建州知名盲士才有这种能力,承接这桩业务。
建瓯盲人唱曲子。注重建瓯方言文化,无论曲中唱词、对白、搭桥,在建瓯方言的使用中,多引用《建州八音》音谱,上下句的串珠,紧连合理,竹板鼓拍的使用,全部带建瓯地方特色音调。盲人唱曲子全靠记忆力唱词,鼓拍可提供盲人对下句词白的记忆时间,这是一种盲人曲子的“过门”。盲人唱曲,在其背景上蕴含着建州精深的文化底蕴,盲人唱出的每一本曲子,都是在建州文化人指导辅导下而传授的。太保楼曲子场盲人曲子,在建瓯民俗之太保文化中,起到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以及建瓯特质地方方言的作用,有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价值。 太保楼木偶剧抽傀儡 建瓯太保楼常年的木偶剧文化。自明末清初之后,太保信仰文化,建瓯始自龙安岗萧公文化,在建瓯通仙门太保庙萧公大帝地方神明神格化,受到信仰盛崇之后,建瓯民间民俗太保文化即形成浪潮。太保楼民俗文化成为建州民间文化的中心纽带,萧公也就成为古建瓯城镇的保护神,太保楼的民俗文化已成建瓯民众祈求平安而必不可少的社会结构。
古建瓯的太保楼木偶戏(即建瓯俗称为抽傀儡),形式上已成常年规模。建瓯的抽傀儡(木偶戏)应称为提线木偶,木偶剧场设在萧公大帝殿内正面方向,场面多为临时搭设,木偶剧演出主旨是演给萧公太保观赏的,这也可称祈福、贺寿、谢天酬愿大礼,礼资多由建瓯地方绅贵要人或者是受恩弟子功德捐献。
傀儡戏是由建瓯艺人操作傀儡表演各种民间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傀儡剧目。建瓯提线木偶线条繁多,多为八线接连,分别出于木偶的头部双侧、左右双肩、两胳膊、两条腿,操作复杂,技巧表演难度很大,还需配合一种唯一的音乐“傀儡调”,配有圧脚鼓锣钹(建瓯方言称打五色)稀有的乐器音响。
建瓯一所傀儡剧团,常年都是建瓯地方艺人组合,有的还是父子相传,即使是收徒也大多是嫡系亲人。一场木偶剧为在**尊梧桐木雕刻像形成一个木偶剧组。建瓯地方木偶剧组多为三人组合,主师一位,副师二位,(即二胡师、及音响、对白师)。三位剧组线技人,应演出**种音声及调谱,主师即起线技艺,音唱主调,发白,还需脚手配合,鼓锣具多安装在脚边,一切节拍均由脚指挥发出。一场傀儡剧主要出场木偶多为八尊,其余的木偶多为摆设而增加全剧闹场。建瓯的“傀儡调”多参与主线江西弋阳剧调音谱,听众仿佛听到的是江西口腔音。但是建瓯木偶师,文化造诣较深,临场变化多端,为吸引听众热场,时不时添加许多建瓯方言对白。傀儡的剧目多为《八仙贺寿》《八仙过海》《白蛇传》《目连救母》《岳母刺字》《西游记》《水浒传》《樊梨花》《包公案》等等历史文学故事。建瓯俗语常说,一尊傀儡抽七国,这就生动地形容出建瓯木偶剧之变化多端。以仅仅一尊木偶,通过主师、音师对白、音声变调,进而达到建瓯木偶戏多变、多位主公的特质文化功能,并且把木偶戏曲转化成特色的建州民间民俗文化。建瓯通仙门太保楼木偶戏(抽傀儡)戏曲,一直延续到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数年间,迄今建瓯**岁林老汉回忆时还说得津津有味。(黄德钦)查不到的内容图片请点击网址查看http://***.******.***.cn/cms/html/joszf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