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牢记嘱托 创新奋进丨谋篇长远厚植沃土 激发人才不竭动力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近年来,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气象人才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深化人才“聚育用留”协同,以更加有效的思路举措推动高水平气象人才高地建设,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动力。  加强顶层设计 为人才发展谋篇布局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紧紧围绕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和社会服务现代化,高站位谋划、高标准部署,以引领型、体系化理念构建完善人才工作体系,用人才资源这个“关键变量”,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大增量”。  高位推动,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年)》,明确要求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加快形成气象高层次人才梯队,强化气象人才培养,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中国气象局党组及时出台《气象人才发展规划(****—****年)》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气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气象人才创新发展良好环境。  气象人才工作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牢牢把握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更加突出综合施策,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更加突出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气象人才高地建设;更加突出聚焦重点,抓好高层次、基层两支队伍建设;更加突出开放合作,聚集各方资源推进人才发展,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布局长远,落子有声。  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人才强基计划……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突出重点,启动实施多项人才计划, 统筹推进战略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人才梯队建设,加快推进人才“雁阵”格局形成与完善。作为中国气象局首批下基层服务锻炼的青年专家中的一员,来自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业务培训部的张昕在杭州亚运会期间与亚运气象台预报员共同研判天气形势。陈懿妮?摄影  深化人才“聚育用留”协同,出台气象科技骨干人才出国访问进修管理实施办法等十余项政策文件,持续推进业务科研骨干国内高级访问进修工作,在全国艰苦台站实施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选派范围向地市级气象部门延伸,扎实做好选派骨干人才公派出国留学工作,连续两年启动实施青年专家下基层服务锻炼活动,着力提升人才供给能力和培养质量。  正是在这样的沃土中,气象部门创新人才建设结出硕果,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气象领域现有院士**人,其中气象部门**人,****年以来新增*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余人次、国家级重点团队*个;新增气象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首席气象专家青年气象英才等***余人。  在职职工本科以上占比**.*%,硕士以上占**.*%;实现**%的县气象局有高级工程师,**%的市气象局有正高级工程师。  激发创新活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越向深水区前进,就越要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要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构筑人才制度优势,不断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围绕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服务等关键环节察实情、下真功、出实招,着力挖掘气象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源泉。  面对培养造就数值预报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迫切需求,****年*月**日,中国气象局党组印发关于加强数值预报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该措施出台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持续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评价和使用、加大人才激励和奖励等;相关单位统筹集约,强化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全方位支持数值预报业务和人才发展;各地气象部门落实数值预报国省统筹研发工作机制,坚持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下好“全国一盘棋”,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科研业务人员研讨交流。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供图  不仅如此,中国气象局落实改革人才管理制度要求,不断向用人主体放权。自****年以来,连续出台系列政策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允许相关单位按照驻地政策,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激励方案;允许国家级科研院所根据科研活动需要,自主设置、变更和取消内设机构……  随着《深化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适应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健全;人才评价指标更加完善,不将论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而是重点关注其围绕业务服务发展需要开展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评价机制持续优化,在确保公平科学高效的同时,坚持分类评价,充分体现人才评价导向作用……一系列有力举措让气象部门“破四唯”的成效愈发巩固。  围绕发展需求 建强高素质人才队伍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国气象局搭建起更加广阔的舞台,激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在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中施展才华,在构建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服务供给体系中作出积极贡献。  围绕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风云气象卫星等重大气象科技攻关需要,跨层级、跨单位调配优秀人才工作机制正逐步建立完善,有力推动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同时,在重大攻关任务中更加注重战略科技人才、交叉学科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使用;  着眼保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双碳”目标实施,组建首批**个重点创新团队;  汇聚国家级业务单位的骨干、具有鲜明特色产业的地区一线业务人员以及多个高校的专家学者,成立全国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包含各级各地气象部门骨干人才的冬奥会气象服务团队,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实现“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服务,以及气象服务数据采集、制作、传输的全流程自动化;  ……  这些都是气象人才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具体缩影,同时也是中国气象局不断强化各个梯队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动案例。  连续两年,中国气象局选派近**名青年专家,赴基层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气象服务、重大业务工程建设、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任务、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重点工作推进,按照“后继有人”的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年,中国气象局与教育部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框架下合作设立“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项目,利用我国在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卫星等领域的资源优势,集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端人才开展协同创新,提升我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年*月,来自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塞舌尔等国家气象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名气象访问学者开启为期一年的在华研修,围绕气象观测、气象服务、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学习研究,共同参与风云气象卫星科技创新以及基于“云+端”的国际早期气象预警业务支撑平台研发,深度融入全球气象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首批“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了解气象卫星应用等情况。庄白羽 摄影  近年来,全国气象行业首届服务领域职业技能竞赛、第八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全国人工影响天气领域首届职业技能竞赛、第九届观测职业技能竞赛等相继举办,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创新创造以及推动预报员转型发展,持续营造良好环境,在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中国气象局还联合高校加强气象类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气象工作,设置气象专业学位学科,完善定向生、大学生实习实践等机制,人才源头培养提档升级;修订《气象部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管理办法》和《气象部门人员招录专业目录》,连续两年在高校开展人才招聘,面向全国应届毕业生提供****余个岗位,源头活水更加充盈,破解部分基层岗位进人难等问题。  随着中国气象局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合作的不断深化,在用足用好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政策的基础上,开放合作的人才工作格局逐步构建完善,气象人才培养质量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未来,气象部门将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围绕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发展的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绘就气象万千的人才画卷。  (作者:黄彬 责任编辑:栾菲)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