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建瓯南门街(广德门)三仙桥道宫文化印象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黄德钦 耄耋之年的建瓯老人,应该都不会忘记广德门下的南门街三仙桥。三仙桥的传说故事,寓意着建瓯理学宫观文化的深邃,自宋明时期以来犹犹至久。笔者略叙建瓯南门街(广德门)三仙桥道观文化印象。
博引:“南宋,朱熹融百家之所长,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朱子全书·康熙序》),创立了朱子理学,也称闽学,使理学上升到理论化的世界观形态。闽北以“道南理窟”“闽邦邹鲁”名闻天下,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时全国文化的中心。
“闽学兴起于闽北山区,特别是建州即建宁府,当时是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因缘际会的结果。”建州,处在与中原文化接触的最前沿,唐宋以来整个建州,士人力求仕进,社会习儒成风。《舆地纪胜》载,南剑州“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 建州,建宁府,有着历史悠久的理学文化。八仙歌头,诗礼遵儒。建州三仙桥座落在建瓯南门街(广德门)南向,现在的南门市场地段,早年间,三仙桥四周为菜园为多,周近紧靠东溪河道,一股小溪畅流在三仙桥边。三仙桥搭岸于南门街(现在的市内林委宿舍)。三仙桥整片四野宽阔,笔者忆往昔的三仙桥,桥身与桥面不是很长很阔,木梁板道。
三仙桥及其道观,何年始建?虽然无史记载,但我们从《南平史话》及《闽北廊桥》《建瓯寺庙简史》各文献资料推定,建瓯三仙桥及其道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在朱熹理学盛行期间的永乐盛时(****一****年)。三仙桥初建之时是以闽北廊桥为造型,长度约为***步,宽度为*步(廊桥的特征印象),桥北靠南门街方向,桥南靠南门广德门楼城,桥下及其小溪流水直通东溪。廊桥中间设有王母娘娘、太上老君、李太白星君三位元仙元神彩画。过三仙桥后,才达三仙道观。 三仙桥的起名亦隐缘由寓意。三仙桥寓意,一是望仙,二是迎仙,三是接仙。望仙,在桥上,是能看到三位尊仙,王母娘娘、太上老君、李太白星君及八仙诸仙在云头显现。迎仙,在桥上净身清香可祈迎诸仙,为有难人,救苦救难。接仙,是接入诸仙驻人间,给他们安宫设殿长住在他们道宫里。 三仙桥道宫主奉八仙(亦称八仙宫观),祀奉铁拐李、钟汉离、吕洞宾、何仙姑、张果老、曹国舅、韩相子、兰采和。三仙桥道宫主体建筑结构,与明代民间道院建筑略同,有宫门,下厅,正堂。三仙道观的正厅中堂,是满堂诸仙(建瓯民间俗称满堂诸佛)彩图,宫门内进呈彩装尊李太白星君塑像,八仙是以彩画绘描在道宫两侧墙面上,其势飘然天宇,仙风道骨。 八仙的传说源远流长,其产生、演变、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文化内涵也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变化。明代至今,道学的神仙崇拜,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中,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表现出连续性、共同性。 建宁府民间流传的经堂早期口头文学《八仙民谣》就通述了建州朱子理学(即道学、尚书、玄学、八卦,五行等)的亲厚渊博文化。例如:《八仙民谣其一》全词云:行善弟子常发心,出门桥上遇诸仙,八仙桥头来增寿,八仙桥尾接寿星。男接寿星增百福,女接寿星保平安。增我幼童八百寿,合家吉庆寿源长。 《八仙民谣其二》全词云:玉皇大帝九重天,王母娘娘会八仙。寿比南山福绵绵,寿源长生万万年。仙桃开花朵朵红,百花东南早早开。一对娘娘下天台,二对娘娘献寿酒。铁拐李、捧葫芦,捧到殿前笑咪咪。钟汉离、提宝扇,摇摇摆摆出东来。吕洞宾、背宝剑,斩得妖魔笑哈哈。何仙姑、好装饰,头上梳起伴龙髻。手把笊蓠转乾坤,脚上穿鞋绣鸳鸯。张果老、骑倒驴,骑到殿前会八仙。曹国舅、唱道情,唱起道情真好听。韩相子、吹横箫,吹得横箫八万曲。兰采和、采百花,采得百花贺仙桃。红桃子、竹叶青,七杯得到七千仙。好福好寿真好处,金童玉女来献酒。蟠桃会上结善缘,仙中岩上仙桃园。八仙献桃送寿源,请你八仙来增寿。增我儿孙八百寿,增福寿、寿源长。 遗憾之余,三仙桥,桑田沧海,历时之久,《建瓯文史资料》第五辑,浅标南门三仙桥“待考”。更为可惜的是在特殊时期,让桥、宫蒙受风雨之袭,桥与宫七零八落,情以荒废,不可言笔。此后建瓯南门市场建设之时,拆迁被移为平地,后移建该宫于水南光孝寺旁,改称莲福寺,交僧人长驻,后期不知何因,一把天火,让其片瓦无存,惜时缘尽。广德门、三仙桥名宫优景,在建瓯也消逝殆尽。 建瓯南门街(广德门)三仙桥、三仙道宫,与建州千年理学文化有着相当的互动作用,它与建州民信民谣是双胞姐妹,尊天、敬神、孝亲、祈福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它与建安(建瓯)以来**个廊桥是互动的。三仙桥、三仙宫观是建瓯民间遗产不可欠缺的部分。(黄德钦)注: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查不到的内容图片请点击网址查看http://***.******.***.cn/cms/html/joszf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