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我的亚冬会日志丨不惧挑战 用“芯”守护冰雪盛会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年*月,作为气象部门第二批以及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第一批青年专家,带着服务基层、助力亚冬的任务,迎着漫天飞雪,我来到了冰城哈尔滨。这是我第一次踏上黑土地,也是第一次从后方保障转向现场服务,十分期待但又心怀忐忑。图为孙思远在记录天气实况与模式预报 王继梅 摄影 “看家本领”为精准预报提供“硬支撑” 加入亚冬会气象台后,在大家的热情感染下,我快速调整工作状态,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每天,我同预报员们一起参加会商,认真记录重要天气过程,交流预报经验,多次实地探查亚布力赛区,进一步了解天气气候特点。工作中,台里的小伙伴们对每一个站点的预报准确率要求极高,每一份服务材料更是字句斟酌,对于预报员来说这种追求完美的态度是服务保障好亚冬会的必备素养。 作为从事数值模式检验评估的专业技术人员,我更想为这场冰雪盛会提供助力。为此,我主动向业务单位和同事们了解对冬季赛事的定制化数值预报产品需求,并拿出了我的看家本领——数值模式检验评估和释用技术,现场指导大家不断熟悉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区域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CMA-REPS)以及沙尘雾霾模式等数值预报系统的使用,相互沟通模式预报效果,为模式订正提供更多“线索”。图为孙思远随观测保障组前往亚布力实地勘查赛区山地天气气候。 陈刚 摄影 “数据翻译官”为精准预报提供“芯守护” “圣火采集期间的天空状况如何?”“开幕式期间有没有降雪?”……随着亚冬会活动的逐渐开展,这些问题成了指挥中心最为关注的焦点,也是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团队预报的重点。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我用模式检验评估技术搭起数值模式与多源实况的桥梁,提供模式预报性能的客观结果,帮助预报员订正预报结论。 赛场上有*.**秒的绝杀沸腾,预报场上也有*.*毫米降水量级差异的“较劲”。在大家激烈讨论预报意见时,我化身“数据翻译官”参与到一次次的“博弈”中,用模式的系统性误差特征为最后预报结论提供有力支撑。在天气过程复盘中,预报员提到“CMA-MESO对逐小时降雪有很好的指示,CMA-REPS风险概率预报产品非常有用!”“气象科技‘芯’在亚冬会预报服务中绽放光彩!”……这些评价让我感到十分欣慰,也将在我的基层服务锻炼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模式检验组成员,孙思远在亚冬会气象台做交流发言。王继梅 摄影 亚冬会已然到来,不知不觉间在这里战斗了***多天,十分荣幸能够参与并近距离见证亚冬会从筹备期到顺利开幕的气象保障服务全过程。从起初的紧张忐忑到现在的从容坚定,这一年的经历让我在追求精准预报的路上更加有信心,我将不惧挑战,铭记“自信、笃行、创新、卓越”的精神,向“芯”而行。(作者:孙思远 责任编辑 :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