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的亚冬会日志丨冬奥气象人的冰雪印记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即将启程赴哈尔滨,女儿满心期待地问我:“妈妈会去冰雪大世界玩吗?”我摇摇头说:“亚布力滑雪场是比赛场地,工作会很紧张。”随着高铁向北疾驰,窗外的雪景让我的思绪飘回到****年的*月,那些为第**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赛事服务的点点滴滴,特别是预报团队在北京海陀山摸爬滚打的五个冬季,仿佛就在昨天。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为预报团队预留的亚布力实训时间仅有一至两个月。好在预报团队成员大多有着丰富的北京冬奥会和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气象保障服务经验,大家把过往经验融入实训,不畏严寒,来到-**℃左右的大锅盔山顶,实地考察赛道和气象站布局,掌握地形特征。预报团队高山滑雪组的五位同事很快就总结出了回转赛道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我们心里也渐渐有了底气和信心。亚冬会高山滑雪比赛仅设回转小项。作为竞技项目,相较于竞速项目,回转项目滑行速度较慢,没有跳跃和腾空落地这些对风向、风速敏感的动作,只要缆车运行无阻,赛事就能顺利进行。明确这一需求,预报团队高山滑雪组心里就有数了。自*月*日起,我们开始为高山滑雪竞赛团队提供现场服务。然而,*月*日和*日这两天,赛场气温低、风速大,尤其*日山顶风速大,导致缆车无法正常运行,使得*日和*日缆车运行状态成为赛事能否如期举行的关键。基于对大锅盔山顶风况变化的理解、对天气系统演变的把握以及对风况的细致分析,在*日高山滑雪领队会上,我着重向竞赛团队传递了天气转好的信息:*日至*日,天气状况将持续改善,*日早晨山顶风速将较*日早晨减小*至*米/秒,最大阵风风速为**米/秒,缆车有望正常运行。*日凌晨*时起至比赛结束,我们实时监测每分钟风速变化,实测最大阵风为**.*米/秒,与预报结论基本一致。当日,缆车降速运行,比赛平稳进行。竞赛团队对气象部门提供的精准气象信息表达了感谢。时少英在亚冬会气象台(亚布力赛区)分析天气形势。矫玲玲摄影时少英(左)在亚布力赛区二锅盔山顶踏查风向风速情况。 黑龙江省气象局供图当我站在回转终点,目睹选手们冲破终点时激起的雪雾在阳光下闪着金光,那一刻的喜悦瞬间扫清连日的疲惫。每一次成功保障的背后,都是千百次将“不可能”重塑为“可能”的历程。从北京冬奥会到“十四冬”,再到亚冬会,这一路的努力和付出,皆化为值得。一份份预报产品、一个个气象数据,都见证了移动垂直探测的日益精密、精细化地形预报能力的不断提升,气象工作者正以科技为翼实现一次次超越。就像滑雪板划出的轨迹——看似轻盈掠过,实则深深刻进了冰雪之中。(作者:时少英 责任编辑:苏杰西)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