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的亚冬会日志 | 传承与坚守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年*月,当看到哈尔滨获得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举办权的新闻时,我瞬间涌起了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参与气象保障服务的记忆,心里对亚冬会的期待也悄然生根。没过多久便收到了组建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专家团队的消息,作为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符娇兰在分析研判开幕式期间天气。王继梅?摄影精准的预报技术是确保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按照国家气象中心“用好冬奥技术遗产、加强亚冬会技术指导”的要求,结合哈尔滨和尚志(亚布力)等地的冬季天气气候特征,我迅速梳理了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开发的一系列精细化预报技术,并组织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有关专家针对亚冬会的具体需求开展降水相态、积雪深度、道路结冰、大风、低温等精细化预报技术的本地化研发。这也是道路结冰预报技术首次在哈尔滨市气象部门“落地”应用,为提升当地冬季交通气象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预报技术已全部集成至亚冬会气象预报预警平台,有效增强了降雪、大风等恶劣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服务能力,同时也为哈尔滨这座冰雪旅游“顶流”城市的安全运行开启了“护航模式”。****年**月**日,亚冬会迎来了首个测试赛。我和同事们提前一天抵达这座向往已久的“冰城”。我和同事们前往亚布力赛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摸清地形,熟悉赛区天气状况,掌握工作流程。在海拔****米左右的大锅盔山顶,-**℃的低温加上*至*级的大风让我们切身体验了刺骨的寒冷,我的睫毛、头发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正是这次实地考察,让我们摸清了山顶与山下不同位置的气温和风向、风速等要素的变化特点,掌握山区不同位置的“小脾气”,为后续的预报工作奠定了基础。按照工作安排,我主要负责亚冬会开闭幕式、火种采集、火炬传递等重大活动以及冰上项目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同时参与雪上项目的预报指导。开幕式的天气备受关注,也是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我们提前两周密切关注开幕式当天的天气情况,并于*月**日首次预报出*月*日至*日前后将出现一次降雪天气过程。这场雪何时开始、降雪量有多大?这是亚冬会开幕式能否顺利举行的关键。随着开幕式的临近,预报需要更加精准和精细。开幕式前夕,符娇兰(中)与团队一起研判降雪云系发展移动趋势。王继梅?摄影在*月*日的专题会商中,基于过去一个多月对哈尔滨本地天气的“琢磨”,以及对数值模式预报性能的检验评估,我对最新的数据如同“抽丝剥茧”般分析,得出预报结论——降雪将于*日傍晚开始,主要降雪时段集中在*日夜间至*日白天,*日傍晚降雪强度将明显减弱,转为多云有阵雪或零星飘雪,过程累计降雪量最大可达*毫米左右。另外,考虑到降雪以及*日白天可能出现的大风天气,开幕式期间大气扩散气象条件将会明显好转。总体来看,这次天气过程不会对开幕式有较大影响,但要重点关注降雪和低能见度可能对交通以及人员集结进场等准备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亚冬会即将闭幕,但气象保障服务不停歇。我将继续传承北京冬奥精神,让宝贵的预报服务经验,在更多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符娇兰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