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度调研丨提升监测效能,基层观测队伍与装备如何协同发展?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中国气象报调研组围绕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提升“监测精密”能力的要求,中国气象报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式,聚焦基层气象观测队伍与观测装备协同发展问题进行深度调研。结果表明,基层观测业务能力显著增强,“观测即服务”新业态多点开花,但装备快速发展与基层业务支撑能力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筑牢监测精密基石需破解“人机适配”难题。近年来,我国气象观测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建**部S/C波段雷达、***部X波段雷达,构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地面自动站覆盖密度持续提升,数据支撑能力迈入国际前列。装备创新不仅夯实了天气监测基础,也有力支撑了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低空经济气象服务等新业态。调研发现,基层观测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岁以下人员占比近半,大气科学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形成互补梯队。然而,装备迭代提速也带来新挑战:基层运维压力激增,计量检定工作量成倍增长,培训体系滞后于装备部署等。对此,调研组建议以系统性思维突破发展瓶颈,强化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推动计量检定自动化、智能化、社会化;完善教材编纂与分层培训机制,缩短“装备部署—人才适配”周期;建立气象台站与设备厂商双向考核机制,激发基层人员创新活力。此次调研涵盖福建、云南等地多个基层气象台站,访谈对象包括装备保障人员、业务管理者及创新团队代表,为破解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机适配”难题提供参考。观测装备发展助推“观测即服务”新业态新建S/C波段雷达**部、布设X波段雷达***部,自主研发往返式智能探空系统,风廓线雷达、地基导航水汽观测仪、微波辐射计、毫米波测云仪和气溶胶激光雷达组成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拥有*个大气本底站和**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地面自动气象站平均站间距小于*公里……五年来,气象精密监测能力显著提升。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建成地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观测装备实现大踏步发展,风云气象卫星、北斗探空、新型雷达等观测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自主可控,有力支撑天气气候监测预报服务。气象观测装备的创新发展,也为各级气象部门培植了开展各类创新服务的土壤,“观测即服务”新业态格局正逐步形成——****年,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迈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地面气象数据获取的广度、精度与时效性得到显著提升,依托气象数据的创新服务模式同步发展,推动气象观测业务从单一功能向多领域综合服务加速转型。图为福建省气象台观测场乘着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东风,福建气象部门积极探索并协助开发多种地方特色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将地面气象数据与保险理赔条件挂钩,解决传统保险核损难、赔付慢的问题,建立“数据说话、自动理赔”的高效模式,让“观测即服务”照进现实。在福清市,市农业农村局、市******联合开发了枇杷低温气象指数保险。“地面站直接建在果园里,监测到气温低于-*℃时就能立刻启动赔付,******和政府都十分认可。”福清市气象局局长严娟介绍,“提供精准的气象数据支持,让理赔有理有据,这是我们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点线交织的地面观测网络日渐完善,气象观测业务创新发展的触角也逐步从地表延伸至高空——****年,国内首个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通过准入验收。依托探空系统、风廓线雷达、地基导航水汽观测仪、微波辐射计、毫米波测云仪和气溶胶激光雷达等设备,气象部门可以快速获得观测系统上空**公里以内风、水汽、云、温度、湿度和气溶胶等要素的分钟级实时数据,形成大气温、湿、风、气溶胶和水凝物等气象要素三维立体观测网。目前,垂直观测已成为气象部门服务保障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城市物流这一低空经济的代表场景为例,无人机起降点对于气象观测信息的需求为****米以下高度层(重点在***米以下),每**米高度分层中的风场信息、切变、湍流及云高信息,都可以由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提供。在无人机*分钟至**分钟的飞行时间里,高时效性的观测信息需求,也为“观测即服务”提供了广阔舞台。广东省深圳市气象部门依托地基遥感垂直观测数据,开发了空间分辨率为***米、更新频率为*分钟的*分钟累计降水量和过去*小时极大瞬时风速实况格点产品,以及空间分辨率为*千米、更新频率为*分钟的能见度实况产品,为无人机是否停航提供决策服务支撑。装备发展变革带动观测人才队伍发展“这几年发展得太快了。”这是在采访中大家表达的一致感受,也是当下气象观测业务发展状态的真实写照。而一切变化,都要服务于提高数据质量,这是观测业务的生命线。观测装备与人才队伍是支持数据质量的一体两面,随着观测业务系统化、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观测业务人员也面临新挑战——作为最基本的观测业务,地面观测的变化尤为明显。一些“**后”观测员对此深有体会:毕业入职后,在学会测量气压、降水、能见度等不久,对应的自动化设备就一批批出现,工作也从和天气数据“打交道”变成了和设备软硬件“打交道”,对自身的能力要求也从如何精准测量数据、确保数据按时传输,变成了如何检定、维护和安装设备。在基础业务不断夯实的进程中,天气雷达、垂直观测系统等大型装备,以及大气本底站、国家气候观象台等高规格台站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图为海洋气象锚碇浮标观测站新装备、新业务的变革,催生了复合型的观测人才队伍,计算机、信息技术、装备维护等专业能力需求也在各级气象部门关于观测业务发展的建议中被反复提及。“当前的一线业务人员与装备密切‘打交道’,基层观测业务的主要内容是保障设备、台站稳定运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观测网络处处长李静锋介绍,“这涉及跨学科的知识,要求基层观测人员理解并掌握装备运行原理、气象数据如何上传、怎样控制数据质量。”以人才需求为牵引,优化观测人才队伍结构已成为气象部门提高观测装备水平、落实监测精密要求的重要抓手——在福建、云南两省,各区县气象局**岁以下人员约占职工人数的一半,且学历均为本科以上,大气科学专业人员占比达六成以上,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占比超过两成,地球科学及其他学科背景的人员约占一成,形成了专业横向互补、代际纵向支撑的观测队伍结构。“气象专业知识为观测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为观测装备保障和数据质量控制赋能。年轻人有朝气、学得快,‘中生代’骨干有经验、技能强。”云南省气象局观测网络处处长谢崟介绍,“这样的专业人才队伍将在数据质量管理、设备维修检测、计量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发挥观测装备的应有价值。”在打牢人才队伍基础的同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方能蓄足发展后劲。各地通过完善人才评价和培养体系、强化培训与奖励机制,给予气象观测人才发展的制度保障——云南省气象部门针对基层观测业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将县级观测保障岗位的设置纳入市(州)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估方案,推动建立基层台站装备保障人员体系,搭建云南省地面观测实操训练平台,对基层人员开展轮训。同时推动成立综合气象观测创新团队,吸收基层优秀业务骨干。目前,已有综合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与产品开发、气象数据集研制、新型天气雷达资料应用研发和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资料应用等*个综合气象观测创新团队入选云南省气象局创新团队。福建气象部门通过竞赛牵引和政策保障,提高基层观测业务能力,拓宽基层观测人才发展道路。泉州市、惠安县、九仙山气象站等台站的一线职工开展观测设备创新实践,在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中获奖,蒸发皿自动加水、翻斗雨量计防冻等创新技术受到认可。省气象局定期举办全省气象观测职业技能竞赛,并推广其中涌现出的优秀实践方法和创新技术,形成以赛促训、以训促能的良性循环。在装备革新提速中直面问题和挑战当我们总结基层观测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基层观测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只有正视不足、持续改进,方能推动气象观测业务行稳致远。在调研和采访中记者发现,观测装备创新发展、大规模建设的背后,基层装备运维保障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制约观测规模进一步发展的短板。第一个问题是观测相关业务工作量的增加。在福建泉州,计量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计量工作压力激增,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新装备对计量检定的要求不同,时间上有季度、半年、一年和两年一检的标准,方式上有现场检定、市气象局检定、省气象局检定、外省送检等要求,大量新装备与多样的计量要求叠加,导致同一台站的设备计量工作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到*倍。如何让计量工作实现“降本增效”?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装备保障处处长张宇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计量工作自动化、信息化、社会化,“用装备检测装备,让数据多‘跑腿’、人员少‘跑路’,才能真正提升基层观测业务能力。”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比对全国标准辐射仪器量值第二个问题是新设备建设带来的工作难度提升。教材、培训、实践是提高基层观测业务人才能力的三个重要基础,虽然各级气象部门已加强人才培养,但面对日新月异的装备技术和业务需求,现有人才能力提升的机制依旧存在“堵点”。云南气象部门的基层运维人员表示,设备建设通常是先于培训的,同时又没有教材,只能看着厂家的说明书学习,业务能力提升相对较慢。这也为观测业务进一步发展带来阻碍:新装备的广泛应用未能完全转化为服务效能的提升。调研发现,部分基层台站虽配备了先进观测设备,但大量数据“沉睡”在本地服务器,并未能在预报服务中得到应用。此外,观测数据的“产出”与“应用”间也存在断链,新装备获取的数据缺少直接转化为服务的渠道和方法。昆明市气象局副局长赵元茂还提到了观测业务相关的激励机制与动力不足等问题,“观测业务作为一项基础业务,通常缺少正面反馈,导致部分观测业务人员在工作时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凝聚多方合力守好监测“桥头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提高基层观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就是为气象事业做好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基础性工作。观测业务点多面广,管理层级多、流程链条长、涉及业务部门和企业多。对于如何管理好基层观测业务、提高基层观测人员工作效率与业务能力,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司长方翔提出,以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观测业务流程,以奖励机制为牵引完善观测人才队伍发展机制。早在****年,中国气象局就已启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第一批推广建设,按照ISO****标准,逐步完善和持续改进业务流程、技术规范和标准等管理规定,至今已取得诸多成效。“我们将继续稳步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体系为标尺,让监督业务运行的触角直达基层台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告警并不断完善体系建设,提升气象观测服务效率。”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质量管理处副处长张继业介绍。图为海上多波段云雾观测无人艇张继业认为,提高基层观测业务人员能力、打通队伍发展机制“堵点”的关键在于标准化建设。要将设备建设、计量保障、教材编纂、人员培训、考核评价等业务流程都放在统一的框架内开展,以统一标准提高基层观测人员队伍业务水平,推进提升精密监测能力。作为观测设备的直接负责人,基层观测业务人员在与设备长期的互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此,方翔认为,应充分发挥一线业务人员的监督作用,建立以台站为纽带、省级和国家级业务平台考核台站数据质量、台站考核生产厂家设备质量的双向考核机制,将基层观测业务人员同业务管理者、设备生产者等多方合力凝聚在一起,共同守好监测精密的“桥头堡”。(调研组成员:史光浩、张帆、吴猛、刘世玺,谢晓林、谢玉丽、林梦婕、唐超对本文有贡献)记者手记:新装备落地见效,关键在“人”新装备落地生根,气象监测精密化升级,关键在“人”。一个个案例印证,当人才能力与新装备需求咬合,监测精密目标便有了支点。但面临的挑战也同样清晰:装备迭代提速与基层技能更新存在“时间差”,计量检定等传统业务负荷成倍增长,青年人才创新动能亟待充分释放……这些矛盾提示我们,装备“硬实力”与人才“软实力”的协同并非天然形成,需要制度完善与机制保障“穿针引线”。破解适配难题,气象部门尤需主动作为:让基层经验转化为普适性解决方案,畅通基层人才职业发展路径,让“善战者”亦有“赫赫之功”。监测精密之路,是一场装备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下大力气让人才成长节奏追上装备升级步伐,方能充分激活观测装备效能。(史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