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江西大余:一张纪念照背后的生死情谊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一张珍贵的纪念照,见证了一段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 近日,记者在该纪念馆看到了这张**年前的老照片。这张一寸见方的老照片,纸面斑驳,刻满岁月的痕迹。 “这是****年陈毅赠送给周篮夫妇的纪念照。照片上的人物是陈毅本人。”纪念馆负责人袁蕾介绍道,“****年,在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开馆之际,周篮的次子刘士华将这张纪念照捐赠给纪念馆展陈。” ****年**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突围,踏上长征路。留守苏区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项英、陈毅领导下,英勇抗击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保卫红色苏维埃政权。 ****年春,陈毅率部队来到赣粤两省交界处的大余县池江兰溪村,在彭坑附近的山上搭棚隐蔽。 “兰溪村人口不多,耕地少,周边山岭逶迤,森林茂密,非常适合打游击。从此地出发,往北可到大余县池江镇上,往南可直通广东南雄的大兰村,往东则有山道可以通往信丰油山。”袁蕾说。 斑驳的墙壁、长着青苔的瓦片、磨出浅坑的木板……一个农家院落的门匾上,“陈毅同志旧居”*个大字遒劲有力。这里就是刘士华家的老屋。今年**岁的他,**年来守护着自家的老屋,也守护着那段珍贵的记忆。 “我母亲的名字是陈毅取的。那个时候,我母亲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饭菜和物资,还用草药为陈毅治好了经久不愈的腿伤。我母亲原来没有大名,陈毅见她每次都挎着竹篮过来,就为她取名叫周篮。游击队的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周篮嫂’。”刘士华说。 老屋内有一把木梯,搭着梯子能爬到阁楼上,阁楼上有一扇暗窗通往后山。刘士华说,当年陈毅就住在阁楼上。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梯子平时都藏起来,一旦发现敌情,周篮就会发出警示,陈毅则从暗窗转移到后山躲藏。 一天傍晚,陈毅坐在屋后树下看书,周篮就在家门口的池塘边洗衣服。突然,她发现敌人已经快到家门口了,情况万分危急。她急中生智,捡起一块小石头丢向院子外的一头猪,大声喊:“你这只瘟猪,还不赶快回家,这么多兵来了,会把你打死的。”陈毅听闻敌人来了,赶忙转移到后山。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所写,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是广大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把粮食和各种物资运到山上,送到游击队员手中。他们当向导、送情报、救伤员,不少人还加入了革命队伍……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游击队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让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 ****年*月,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在大余池江集中,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一部。陈毅带领队伍从大余出发,北上抗日,离开了坚守三年之久的赣粤边。后来,陈毅特意寄了一张照片给周篮夫妇,以表达当年的感激之情。 在离开大余后,陈毅一直对周篮夫妇心存感激。新中国成立后,陈毅还邀请他们前往北京见面,但由于种种原因,周篮夫妇未能成行。 ****年,刘士华退休后,没有跟儿子到县城生活,而是与老伴一起坚守在老屋,义务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 ****年*月,刘士华被评为“中国好人”。如今,刘士华年事已高,“义务讲解员”角色已由住在老屋附近的侄子接力担任,继续为游客讲述周篮嫂的故事。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见证了陈毅元帅与周篮一家的深厚情谊,承载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袁蕾说。附件:专题已归档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