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建州民俗文化服饰住宅风情纪略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黄德钦 千年建州,理学文脉。它都是在民间文化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也可以说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灵魂,没有了民间文化也就缺少了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更新,那么传统文化也将会变得单调而枯燥,毫无生机。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由民间文化转变而来的,一种社会形态的形成和与其对应的文化产生都与民间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建州民俗传统衣饰纪略 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诸方面中,服饰是唯一的出自于人类的审美天性。中华民族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服饰很早就成了人的身份、地位及阶级隶属的象征,所谓"服制鼎成",服饰等同于社会统一的标志。建瓯历代均为郡、州、府治所在地,建瓯人的服饰受传统民俗的影响基本与全国大多数地方相同,并无显著的特色。 建宁府人,通行的男性服装是穿对襟布纽汉衫,头戴线织缥仔帽(通常劳动人民也有不戴帽的),足穿布鞋。女子穿大襟右衽半长衫,衣长至膝盖,足穿红绿色布鞋。男女均穿园口大折腰无袋布裤。财主、富商、私塾先生和读书人士穿长衫、马褂、头戴帽箍仔(瓜皮帽),足登布鞋。女性穿大襟右衽长布衫或袄,老年妇女头戴帽圈仔,足穿绣花布鞋。 随着年月推移,建瓯知识界人士开始流行中山装、西服,头戴呢礼帽。女子除旗袍外,夏秋亦有许多裙装,冬天着西裤,足穿高跟皮鞋。商界多穿长衫阔裤,足登布鞋或皮鞋。劳动人民大多数仍着汉衫,但妇女的半长衫改短了。 新中国成立后,除中山装和汉衫外,长衫、马褂、旗袍已无人穿。**年代流行列宁装、青年装。**年代后期流行军装。针浦织品,汗衫背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毛线衣开始普遍进入劳动人民家庭。各式胶鞋等款,渐次代替了布鞋。 建州百业配备,服装业、布店、绸缎店、布驮、染间、棉花店均有。以前人们穿着多为棉布,经营服装业及布店的多为江西人,有名的有天元、协元、正元等店,兼营染坊,印染兰布、青布、兰花被面等;绸缎店为后起,也卖印花布,本地人称洋花子布,有春和、正大、永茂兴等店;布驮是个体布贩,用一块木板上叠许多匹布驮在肩上走街串户贩卖;棉花店是弹造棉絮的专业店,制售棉花和棉絮。 建州聚多家店的服装缝纫业(建州人称针工店)。针工店,顾名思义,是指专门从事缝纫服务的店铺。它起源于古代的裁缝店,随着社会进化,缝纫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商业形态。缝纫店的主要业务:为顾客提供裁剪、缝制、修补等服装制作服务。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服装款式和面料,将设计方案转化为现实。缝纫店在制作服装的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 建州民居住宅纪略 建瓯的民居主要有二种模式:一是库厝,一厅二厢、下廊四周围以空斗墙(封火墙),对外不开窗,通风采光靠天水设阴沟,大门外有露篱门,进门设有屏风。厅厝最重里是祭祀神灵、供奉祖先、接待来客、讨论家事的场所。行房用作长辈的卧室;后房、下廊间按情况分由子女们居阁间作厨房、堆放杂物。如果居住的是大家族,而且又非贵显赫,则可纵向发展为二进、三进,横向发展为书间、花楼等。例如,解放前建瓯富商潘培德(号潘月亭商行)故宅前街厝第就建筑有花园及花楼,其二房媳妇文嫂,慧嫂就常驻在花楼上。建筑结构均为木结构、板壁。富室雕梁画栋,设花格窗篇常见。建瓯雪巷,张仙巷,富厝,建筑颇多,类聚为例。 二是竹笐厝、厅房、住房、厨房依次相连,板壁围护,为小户住宅人家。如在街市面上则多数是前店后厝,结构简通风采光较差。此外,民国时期外国教会建教堂、校舍等,采用砖木、土木结构建二层开阳式住房,俗称“洋楼”,少数富户也有仿建。解放前建瓯,在卦街下柴巷矮小竹笐厝颇多,住户基本是贫民百姓。如今传统而典型的库厝在建瓯已不多见,大部份成了黑挤的大杂厝,或因随意改建而面目皆非,或因经年失修而破落,代之而起的是近几年飞速发展的新型住宅楼。
古老的建州,在民间曾流传一首【建州民谣】开厝谣(大约词):开厝动工闹洋洋,库屋开起封火墙。一片杉材做柱樑,五百孩童托公樑。鲁班先师来画墨,开起前厅连后厅。开起正房龙风阁,泥水师父来砌墙。墙脚砌起石方土,墙头砌起金狮子。金瓦盖起无万数,地下平面砌金砖。十万金砖全砌满,天井砌起莲花台。圆桌髙椅排两边,富福夫妇厅上座。五男二女站身边,戴金插翠绫罗穿。查不到的内容图片请点击网址查看http://***.******.***.cn/cms/html/joszf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