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女职工事迹丨你奋斗的样子最美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编者按:*月*日,“你奋斗的样子最美”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女职工事迹讲述活动在京举行。新时代新征程中,撑起气象事业“半边天”的广大女性干部职工始终活跃在气象工作各条战线上,为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注入温柔且磅礴的力量。值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本期“讲述”分享那些优秀女职工的事迹,看她们如何用理想、用青春、用热爱、用实干谱写属于自己的风云长歌。把脉风云护八闽讲述人:刘静?福建省气象台在福建省气象台,女职工占比超过半数。她们一年到头在各自岗位上忙碌,以刚柔并济的特质、开拓进取的精神,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八闽大地的安宁。****年,福建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其中,*月*日至**日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堪称一场严峻考验。最大过程雨量达到****.*毫米,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抛出*连问—“**天强降水会累计出多大的量?落区在哪里?相当于过去哪个过程?会不会突破历史极值?相应的防御力量要部署到什么程度?”个个直击预报服务的核心。刘静(右)我带领团队,对****年、****年等多次降水过程开展综合比对分析,大胆地将过程预报雨量从***毫米调高至***毫米,这一结论远远超出**%数值模式预报的极值。预报发布后,我的内心颇为矛盾,既“希望”降雨如期而至,以验证预报的准确性,又担心超预期降水引发严重灾害。*月**日,雨带南压,龙岩市武平县、上杭县遭遇强降水。我紧盯着“知天气”App,时刻关注雨情动态,那一天,我的电话铃声和微信提示音响个不停,共接到近**个来电。当雨带再次北抬,多地出现险情。在紧急关头,我迅速召集全台首席展开会商。大家从实况、模式以及对以往相似过程复盘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研判,最终将极值点锁定在南平市建阳区北部。连续精准的预报预警,促使南平市政府制定极端强降水防御工作十条“熔断性”硬措施,三明和龙岩两地也及时开展临灾预警“叫应” 。昼夜值守,连续作战,精准预报,联动服务,我们在暴雨来袭时换来了八闽无虞。(谢玉丽 张嘉赫整理)气象强“芯”在我心讲述人:陈起英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研发岗位上深耕**年,我感受到气象“芯片工程”已迈进了“新的春天”。从最初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我国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到自主创新研发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预报系统,这是一个不短的历程,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和实施组织者之一,我全身心投入其中,见证了我国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取得很大进展,可用时效从*天提高到*.*天,并且实现了自主可控。陈起英研发数值模式,晚上和节假日在办公室加班工作是常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数值预报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水平的专家及其持续的研究,而成为专家并非一日之功,十年才能磨一剑。数值模式发展早期,我国物理过程自主研发能力偏弱,为提升能力,我们连续**多年开展攻关。晚上和周末是开展数值试验的最佳时机,常常忙到深夜,甚至通宵。我们还邀请专家交流座谈,白天讨论问题,晚上根据专家建议进行资料下载、敏感性试验和结果分析等,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相当于正常三个月的工作量。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我们对物理过程的理解不断加深,并且在自主模式的发展上取得显著进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望来时路,**年专注于气象强“芯”,我无怨无悔。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保持百折不挠的韧性、耐得住寂寞的恒心,锚定下一代模式的研发,为早日实现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而努力。(张艺博整理)卅载科研砺匠心讲述人:石春娥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我自****年*月入职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至今已有**年,这段经历,我想用四个词来表述,即热爱、专注、创新和坚持。热爱。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对于科研方向一度是迷茫的。摸索一段时间后,我决定攻读博士学位,借此确立自己的方向。****年开始,我承担起安徽省大气成分研究与业务建设工作,与团队一起开始了酸雨和霾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研究,并围绕地方和业务建设需求开展攻关。专注。****年前后,我国中东部地区霾天气频发。我带领团队围绕霾和酸雨问题撰写各类专题服务材料,并开展相关研究。最终,我们揭示出安徽霾的生消机理,形成环境气象业务服务体系。石春娥创新。****年后,霾日数直线下降。如何准确获取温室气体相关资料,及时提供服务,成了我们新的努力目标。****年开始,我们团队参与建设安徽省气象局温室气体观测站网、产品研发等工作。****年,覆盖安徽省的*个温室气体观测站点均已获中国气象局业务准入。坚持。在保障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我们坚持对标地方需求,从部门资源优势和科研积累中进行探索。****年,安徽省气象部门布局“气象+高分”卫星遥感综合应用的互通互融架构,建成省市县一体的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如今,裸土和固废堆放、生态红线内人类活动痕迹等监测评估工作均已开展。三十年来,我在这条充满挑战的科研之路上从未孤单。未来,我将继续用热爱、专注、创新和坚持为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张嘉赫整理)草原“劲松”履职记讲述人:娜日苏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娜日苏在蒙古语中是“松树”的意思,译成汉语可称为“劲松”,象征着坚韧和生命力。我生活在由汉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和鄂温克族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先后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协委员期间,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有了更深的认识。有一次,我发现饭店牌匾上用蒙古语把“饭店”写成“木材业”,我意识到,这不仅是语言问题,也可能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播。于是,通过走访***多家商户,我的关于“规范城市牌匾中蒙古语文字使用”的建议被采纳,有效纠正了此类问题。由此,我常想,民族团结是全方位的,由每一个微小而具体的努力积累而成。娜日苏****年,我和同事们开展野外试验时,一位牧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下雨,我用蒙语耐心地向他科普了人工影响天气原理。听完,他感慨地说:“感谢你们,让草原永远充满生机。”那一刻, 我深深感受到气象工作者“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的工作方式, 是搭建理解与信任的桥梁,也是我履职的核心理念。自****年我投身生态气象服务工作以来,与同事们一起用脚步和汗水守护着这片土地。****年,我们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发现,呼伦湖的水域面积较历史最大时期减少了近***平方公里。“湖里的鱼少了,鸟也少了,周围的草原也退化了。”牧民们的忧虑与叹息,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观测数据,用卫星遥感技术绘制了湖泊水体动态图,据此形成了一份详尽的报告,最终促成了“引河济湖”工程正式实施。此后多年,我们持续通过参与《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撰写工作、发布呼伦湖生态状况监测报告,为河湖治理提供宝贵数据。(刘丹整理)嘉陵江畔测风雨讲述人:李晓容 四川省南充市气象局四川省南充市是我的家乡,也是我工作的地方。小时候,家里的晒粮坝正对着气象站,望着山头的风向标,我萌发了对天气预报的强烈向往,心里想着要是能提前准确知道天气该有多好。****年高考,我毫不犹豫报考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年毕业后,我成为了南充市气象局中的一员。作为一名基层预报员,半夜值班常接到焦急询问。为提升预报技术水平,我和同事反复推演典型天气过程,抓住竞赛机会与同行切磋交流,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李晓容成长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中与风雨赛跑的坚守。****年*月*日晚,尽管已发布雷雨大风气象信息快报,但最新资料让我不安。凌晨*点,雷达图中南充上游出现强回波,我马上分析上游天气实况和雷达回波结构,迅速制作并发布雷雨大风短临预报,及时通知各县气象局。****年*月*日至**日,南充市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政府有关部门反复询问降雨情况,此时基层人员为排查隐患点和转移群众已连续奋战多日。*月*日夜间,市辖三区降雨远超预期。我和同事迅速升级预警信号,借助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机制多次汇报,协助政府紧急调度防灾减灾工作,成功转移安置***余人,避免了人员伤亡,获得有关方面高度认可。每一次预警发布,每一个“叫应”电话,都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在风云变幻中,我愿做那个付出的人。(张嘉赫整理)此心安处是吾乡讲述人:刘彩红 青海省气候中心****年夏天,我怀着对气象事业的热爱,从江苏来到青海,开始了在高原的职业生涯。初到青海省气象局,我意识到青藏高原气候多变,准确评估天气变得尤为困难。为了胜任工作,我利用下班时间“充电”,阅读了上百篇国内外研究成果,并于****年取得气候变化专业博士学位。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面对“生态强省”战略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我们从零开始,逐步建立了具有高原特色的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我的团队还常常前往瓦里关野外科学试验站、三江源生态校验场等高海拔地区实地勘验。尽管高原反应强烈,我们依然坚持,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编著了十几部省级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三江源、青海湖等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刘彩红气象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席服务专家,我深知责任重大,时刻不敢松懈。****年夏季,黄河上游多次出现汛情,形势严峻,我必须在晚上到岗会商。当我打开家门时,孩子光着脚冲出卧室,急切地问“妈妈,你又要去加班吗?”孩子的懂事让我心疼,但当我看到当地党政领导和百姓给予我们工作的认可时,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年,可可西里出现水患;****年,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洪涝频发……每一次紧急时刻,我常常顾不上休息和吃饭。我深知,用高质效的工作助力挽救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的职责。从初入行的懵懂青涩到成为气象领军人才,在高原气象路上,我一走就是**多年。我坚信,我们流过的每一滴汗水,都已融入大美青海的底色;散发的每一分光热,都会绘就高原气象的灿烂辉煌。(于桐整理)健康气象勇求索讲述人:韩素芹 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健康气象作为交叉研究,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多学科合作必不可少,却面临重重困难。气象数据、污染数据和医疗数据来源多样、格式各异、整合难度大,并且气象、环境和健康的复杂关系,更是增加了建模的工作难度。交叉研究的各项挑战中,数据获取是首要难题。为了了解污染垂直分布特征,恐高的我硬着头皮,爬上***多米高的铁塔。塔上的操作平台空间有限,只能蹲下身子低头工作,即使地面没有一丝风,在塔上也能感受到晃动。然而,我却从未有过怨言。韩素芹我时常想,如果可以提前预警、及时预防,是不是可以在守护百姓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此,我们和环境、医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一同展开头脑风暴,就健康气象交叉研究及成果应用服务百姓健康进行反复研讨。终于在 ****年,由天津市气象局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牵头,联合高校和企业,成立了全国首个健康气象领域的交叉创新中心。****年**月*日,我们在全国首发了第一条脑卒中气象风险橙色预警信息,引起多家媒体关注。预警发布后,天津全市脑卒中发病率下降了*.*%至**.*%,这让我更加坚定信心,继续研发夏季高温脑卒中风险预警产品。现在,我们实现了在单次预警覆盖****万人次的基础上,通过社区家庭医生和养老机构,向**万人次的脑卒中中高危人群和老年人精准推送预警信息。进入**世纪,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有增无减。我深知,健康气象未来发展任重道远,必须稳步迈出向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和服务新领域探索的脚步,为健康中国贡献气象智慧。(张嘉赫整理)雪域高原映初心讲述人:次珍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气象局我来自西藏拉萨。****年我开启了内地求学之旅。**年后,我心怀建设家乡的理想,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拉萨,无怨无悔地投身高原气象事业。小时候,看过一档《在西藏》的节目,里面一位高原气象工作者的讲述及其展露的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从那时起,从事气象工作的种子便在我的心中悄然生根。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果断选择了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自此开启了我与气象的不解之缘。次珍****年,我正式成为拉萨市气象局的一名预报员。入职后,我得到王秀祥老师的悉心指导,几个月后,我便能独立承担值班业务。如今,**年过去了,我已成长为熟练的业务骨干。为精准把握高原气候多变的“脾气”,我不断钻研前沿算法和模型,从海量数据中捕捉关键规律。无数个夜晚,值班室总是灯火通明,通过反复比对、分析数据,最终我们的预报准确率得到稳步提升。去年*月,在工作最繁忙的时候,我的儿子因病在休息室休息。*月**日**时左右,尼木县上游区域对流云团迅速发展,我只能暂时放下孩子,紧急开展会商,并及时发布强降水短临预警信息。**分钟后,尼木县南部乡镇出现短时强降水并发生泥石流,地方部门接到预警后迅速转移 ** 户*** 名群众,实现了“零伤亡”。当我匆忙跑回休息室时,看到儿子已入睡,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泪水既有预报成功的喜悦,也有对孩子的愧疚。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作为一名高原气象工作者,我深信,精神的高度永远高于海拔的高度。我永远是高原的孩子,感恩这片土地的养育。(于桐整理)万里援非无悔情讲述人:刘雪玲 中国******这些年,我曾数次前往非洲和亚洲的多个国家执行气象援外工作任务。****年,在援非项目培训班上,我负责与非洲来华的用户沟通。我注意到有几位学员,每次上课都坐在前排,边听课边记笔记,积极提问,课后还迫切地想要了解我们的预报服务技术和经验做法。他们的认真与渴望深深打动了我,那一刻,我坚定了投身气象援建工作的决心。万里援非气象路,风雨同舟共繁荣。在非洲,我们顶着高温连续**多天在室外做基建、安装设备、开展现场培训。在苏丹户外工作的头一天,我就被晒伤脱了皮。此外,苏丹沙尘暴多发,经常被风沙吹到睁不开眼,即便如此我也未退缩,仍专注于工作。**天内,多套系统投入运行,当地政府给予高度评价。刘雪玲****年*月,我前往刚果(金)执行援建任务。那期间当地病毒肆虐,感染风险较大。但是作为项目对接人,我没有退缩,毅然前往。在那里,我不仅要做基建、安装气象设备,还要负责团队与外方的沟通协调和翻译工作,常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援建亚洲国家时也遇到了困难。****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自动站时,挖沟等全靠人力。有一次,我将防雷接地钎子打入地下后,因为意外导致一根手指感染,为了不耽误进度,我用酒精消毒后便又继续投入工作。**天内,我与同事辗转于四个城市,建成*个自动站和*个中心站,得到了乌方的认可。今年*月,我将再赴非洲,执行气象援非任务!(唐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