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灿若繁星的建瓯传统百业文化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黄德钦 建瓯,幅员广阔,开发历史久、气候良好、土地肥沃,构成了它的物产丰饶、百业兴盛。杉木、毛竹、茶叶、笋干、香菇、锥栗、泽泻等土特产品久负盛名,陶瓷、铸造、酿造、印刷、造船各类手工业等传统产业也早已闻名于世。建瓯又是历史上闽北的政治中心,加上水陆交通便利,各地的物资便于集散。因此,商旅云集,各业俱兴。 据新区闽源广场塑刻图供,早在商周时期,建瓯的陶器制造就已较普遍。在建瓯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上,已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各类陶器,充分展示了先民们的智慧与高超的工艺。三国时期,建瓯大洲的造船业已较兴起。据《三国志》载,吴永安至凤凰年间(约在***-***年)孙休、孙皓曾先后遣送张宏、郭诞二人到建安造船,建瓯也成为孙吴当时重要的造船基地。迄至民国,造船业仍兴盛不衰;****年,大洲全境就有造船户**户专职工匠***人,年产***多艘木帆船。 唐代,建瓯内港码头,内河航运就已十分兴盛,临江门、威武门、通济门、通仙门,内港商务也十分活跃。鸦片战争后,福州马尾港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建瓯的水运更是盛极一时,码头日停泊船只有时竟达千艘。建木,竹排,通建水,荡闽江,直放流到福州码头。此间,建瓯从事排业工人驻挤在前街福州巷,型成了建瓯知名的巷道“福州村”。宋代,建瓯的冶金铸造、瓷器制作和茶叶生产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社会各业普遍发展,呈现出一派空前的繁荣气象。 时建瓯专营铸币的“丰国监”,成为北宋的四大铸币中心之一。当时,“建窑”所制的“建盏”等瓷器,为宋代全国八大名瓷之。“北苑”所产的龙团凤饼诸茶,成为宋代的最高茶品。元代,建瓯的丝绸生产就已驰名中外。明代,建瓯铜板活字印刷,时称“建版”,至今尚有芝城铜版兰色印本流传于世。 。清末以后,建瓯商贸和手工业更加发达。杉木、笋干、香菇等土特产品纷纷在上海、汉口、福州等地设庄经销。酿酒、染布、缝纫、竹器、刀剪、雨伞、五金业更是兴旺。其中,郑邦杰的剪在新加坡召开的手工业品获金奖,詹金圃茶庄的茶叶获三津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建瓯的笔墨庄、租书店、锣鼓店、文具店也很兴盛。笔墨店以詹斗山最有名,安徽人开的,制售羊毫、狼毫、鸡狼毫等各种型号的毛笔,各种徽墨,以“五百斤油”墨最有名,兼售各种砚台,文房四室占了三宝,是闽北有名的笔墨庄,此外还有江西人开的毛笔店。租书店是民国晚期出现的,以出租小说为主;锣鼓店,专营锣鼓、胡琴、琵琶、月琴等民乐器的,只有下西河一家,以后是文具店兼营;文具店是晚期新兴的行业,经营范围和现在差不多。 建瓯药业,行知闽中。有中药店、西药店、草药店、膏药店,中药店曾经是建瓯一个大行业,许多店规模大,除在全国各地采购药材,还兼营批发门市和大的中药店。伤科行名建瓯,大甲巷刀山班杨老五的骨伤科,豪栋街彭氏接骨,都行深建瓯方圆境地。建瓯的草药疗法,也曾治愈不少当年建宁府劳苦大众庝痛之疾。 建瓯的烟花业,独占特色。烟花店、爆杖行、花粉店,烟花店只有鼓楼前许姓一家,春节时接受城乡定做,按时送到指定地点负责燃放,是用一支大毛竹支起,上有一多层园形竹架,架上绑有许多小竹筒,用炮仗芯联结起来,一次点燃连续燃放,有"倒筒柳"、"老鼠溜"等许多名目,放完一种再放第二种,有"一点油"会射出十几丈远,有时会垂下发兰光的字,一串字有"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样。最后,是三个冲天炮和一串鞭炮告而结束。 除烟花外,还会制造带有一个竹签的小鞭炮,点燃后不会爆炸,但会冲向天空,卖给小孩玩。端午节时生产一种大炮竹,叫“黄烟”,点燃时前面会喷出黄色烟雾,人们买回去在端午节中午时点燃放出黄烟,在木大门上写“五月五日午时书、四海龙五进宝珠”等字样;爆仗行有五、六家,集中在席巷(即俗称卦街雪巷),从江西、湖南等地运来批售给城乡腊烛店零售,自己也有门市,因此过去正月舞龙和迎定光佛都会到雪巷内,他们会燃放大量鞭炮;花粉店是专售妇女抹面的各种香粉、胭脂,有徐天吉、徐天益两家。 讲好建瓯故事,让人们更添加想家的情愫。灿若繁星的建瓯传统百业文化,现在有的早已被现代化的产业所替代,但也有很多在进一步开发、弘扬和发展。查不到的内容图片请点击网址查看http://***.******.***.cn/cms/html/joszf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