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甘肃:持续提升气象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甘肃武威以东出现大范围降温降雪天气。省气象部门提前**小时预报累计最大降水量,同时结合全省新建***个自动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制作发布服务产品,为助力春耕春播、护航交通运输安全提供了第一手科学依据。这背后,是甘肃省气象局不断提升气象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的缩影。在中国气象局与甘肃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年至今,甘肃省气象局依托相关项目建设加速提升气象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效益日益显著,书写了看得见的民生答卷。织就气象观测的“天网”和“地盾”提升气象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离不开监测能力的日益完善。“我们在全省重点农业生产区、设施农业区、特色林果区,以及生态保护重点市(州)、生态治理重点区域等规划新建了一批自动气象站。”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主任王遂缠介绍,其中,***个自动气象站分布在白银、甘南、张掖、兰州等地,配合省级极轨卫星、雷达、公路交通气象站,其相关产品可应用于输油气管道、生态环境等领域。监测能力提升带来的防灾效益正在显现。去年*月**日,永登县强降雨造成**个乡镇道路、**个乡镇农业水利设施被毁,气象部门通过加密站点监测及时向政府报送最新气象资料,调度工作及时有力,未出现人员伤亡。站点的实况监测发挥了关键作用。加密布设监测站点以来,气象部门*次提前预警强降雨,景区启动应急预案疏散游客,无人员伤亡;省级极轨卫星系统接收**颗卫星遥感数据,为牧草生长、积雪、植被、干旱、水体面积等重点生态要素监测提供支撑……目前,全省地面自动站平均间距已缩小至**.**千米,雷达*千米监测范围覆盖率提升到**.**%,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提升*%,强对流预警提前量**分钟,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明显提升。如今,甘肃气象观测“天网”和“地盾”格局更加完善,将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绘就风险预警的“时空表”和“发展图”对于湿陷性黄土地质结构的甘肃而言,即使上游无雨或降小雨,雨水也会顺着沟壑汇集,“小雨成大灾”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决策和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极易陷入被动。因此,“无雨防洪”对于甘肃有着特殊的意义,绘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时空表”和“发展图”尤为重要。针对短板,省气象局以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为突破口,聚焦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农业与生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建设、省市县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和气象灾害防御可视化产品制作平台建设四方面,针对以往预警“覆盖盲区多、响应速度慢、信息穿透弱”三大痛点,进行了重点攻关。省气象部门以“云+端”模式,建立三级气象部门“标准统一、上下联动、数据共享、一点更改、全网更新”的集约化气象服务流程,研发省市县一体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实现**种行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同时,与交通、能源等行业服务场景深度融合,打造应用场景模块。“****年*月**日至今,防汛高级别预警信息省级通信短消息全网发布**次,触达****.**万人次。‘闪信’强制提醒业务功能上线运行,向省级决策用户发布预警信息*期。”省气象服务中心业务人员介绍。同时,省市县农业与生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建成应用,初步实现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流域的气候预测、监测和影响评估。成就气象预报的“准确”与“及时”甘肃既处于黄河流域又处于长江流域,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且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的特征,要精准锁定强降水、强对流,难度可想而知。锚定精准预报强降水的量级、落区和时间,省气象持续谋篇布局。截至目前,省气象局升级了*个预报模块、**项基础软硬件,将省级业务系统从*个集约到*个,且加载速度平均提升**%,**余项客观算法落地并与系统深度融合,做到技术自主可控。同时将省级指导与市县快速响应的互联机制贯穿在建设的全流程。省气象部门一方面积极促进科研与业务融合、推进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发展,另一方面利用汛期气象服务检验项目建设成果。目前,全省气象部门在智能感知、精准防灾、情景互动、普惠共享等方面全面升级软硬件,先后实现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监控平台可集成所有业务系统;短临平台集成全省及周边区域所有常规观测、云雷达等本地化客观技术产品;构建省市县三级的一体化智慧决策服务平台,实现业务信息的高度集约和充分共享;升级甘肃天气APP,确保气象信息和产品精准、及时的分类推送,打造为政府服务的“口袋书”。去年*月**日至**日,陇东南出现综合强度为****年以来最强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过程累计降水量、日雨量均破纪录,项目建设成果在这一过程中经受住了检验。在强降水中心和最大量级不确定的情况下,依托客观算法,气象部门将最大累计降水量提升到***毫米,并准确定位大暴雨中心。最终,此次过程预警平均准确率达**%,橙色预警信号提前量*小时,红色预警信号提前量达**分钟,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者:于仕琪?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