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一把推子暖深山——退伍老兵陈水添的50年义剪路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清晨,龙南九连山还笼罩在薄雾之中,润洞村蜿蜒的山路上传来一阵熟悉的摩托车轰鸣声。**岁的陈水添斜挎着褪色的军绿色工具包,赶往几里外的刘民宣老人家。**多岁的刘民宣因为脊椎严重增生,自****年以来就未出过门。陈水添几乎每个月都会骑车*公里,上门给刘民宣免费剃头。见到陈水添时,刘民宣眼睛瞬间亮了:“陈师傅,就盼着你这把推子呢!”陈水添的理发包上别着一枚色彩斑驳的友谊纪念章。那是他**岁随部队奔赴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后留下的。“那时在连队,都是战友帮我理发。”陈水添一边取出理发工具一边说。时间回到****年。陈水添刚转业回到龙南九连山电站,发现工友们理发需徒步两个小时到邻镇,当时便萌生了免费给当地村民剪发的想法。回忆起首次操刀给邻居李缮林理发时的场景,陈水添有些难为情地说,“剪得像狗啃似的,老李却笑呵呵地说‘总比顶着鸟窝强’”。为练手艺,他给自己剃头,时常用旧报纸练习剪直线,家里的晚辈也无一例外成了陈水添修剪头发的“试验品”。问及当年第一次买理发工具,他摆手笑称,当时工资一个月**块钱,想到能帮助村里人解决理发问题,方便大家,陈水添心里暖暖的,便用*元买了一把推子,干起了义剪。“现在这把大推子是儿子去年给我买的,银灰色小推子则是女婿从城里给我带过来的,到现在为止已经用坏了十几把推子了。”“嚓、嚓、嚓……”刘民宣坐在竹椅上,陈水添先用热毛巾敷上老人僵硬的脖颈,再小心避开骨刺位置修剪头发,动作轻柔得像对待婴儿。年近八旬的陈水添握着电动推子,手指灵活操作。在轻松愉快的唠家常氛围中,不过片刻工夫,他就将刘民宣的头发修整得干净利落。陈水添的工具包里除了有剪刀、剃须刀、刷子、一条洗得发白的毛巾,还有一些常用的膏药。“上次刮脸时发现他长了个小疙瘩,特意带了点膏药来。”“陈师傅,你搞完这个就来我家,我头发也有点长了。”路过的村民陈美华在院子外吆喝道。陈美华**多岁起就是陈水添的“老主顾”,**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标志性的板寸头。谈及首次找陈水添剃头时的场景,陈美华回忆道:“当年我在城里剪了个头,实在难看,回来后知道陈师傅会理头,我立刻就来找陈师傅给我‘改头换面’了。”他摸着修剪整齐的鬓角,感慨地说,“镇里也陆陆续续开了几家理发店和发廊,可我这脑袋啊,只认陈师傅的手艺!”有时,陈水添也会服务“特殊顾客”,在他人都避之不及的时候,他会上门为即将过世的老人理发及整理面容,为他们留下最后的尊严与体面。面对他人的不解,他直言道:“我始终是人民子弟兵,能为他们做点事,我心里也踏实。”**年来,陈水添的服务清单上记着山里四代人:给满月婴孩剃“百日头”,为年轻小伙修“精神发型”,为弥留老人整理最后的容颜。村民陈先生回忆:“我父亲走的那天,陈师傅摸黑骑车来,给他剃了这辈子最体面的头。”陈水添的妻子赖余风在自家院子里帮着晾晒毛巾,阳光在她花白的头发间跳跃。“这倔老头啊,就喜欢理发,当年还把我给儿子买鞋的钱拿去添置推子。”她嘴上嗔怪,手里却仔细地晾晒着每条毛巾,说话间,顺手将保温杯塞进陈水添的工具包。望着墙上泛黄的“龙南好人”“赣州好人”荣誉证书,赖余风布满皱纹的眼角泛起笑意,“他做的都是好事,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们全家都支持他走下去。”到如今,陈水添的工具包换了*次,推子也更换了十几把,但乐于助人的心始终没有变。他坦言:“村里邻里的,帮帮忙不算什么大事。”他婉拒了子女接其进城养老的好意,反而用退休金把原来的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扩大了服务范围。**年来,他义务理发达*万余人次,最忙碌时曾一天连续为**名乡亲理发。当被问及何时“退休”时,他收紧推子上的盖子笑道:“只要工具没坏,我就会一直剃下去。”阳光下,那把见证岁月的推子闪着光,诉说着深山里的温情故事……(特约记者叶波)附件:专题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