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壮大鱼苗产业 新洲双柳万亩现代渔业基地建设开启“加速度”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大图区域 组图循环开始 组图循环结束 图片附件缩略图区域 “项目预计在*月底建成,在*月初投产。我们鳜鱼苗去年产量有****万尾,今年预计有****万尾,产量能翻倍。”*月**日,在新洲区双柳街滨湖村宏新渔业鳜鱼孵化厂房施工现场,孵化车间建设已初具雏形。建筑工人们各司其职,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收尾工程建设,一派繁忙景象。图片附件这******为突破传统养殖桎梏落下的关键一子——封闭式循环水系统、智能化水质检测装置、三级水质净化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即将入驻,让鳜鱼繁育摆脱“看天吃饭”的困境。图片附件据了解,******成立于****年,主要养殖鳜鱼和四大家鱼,现拥有水产基地***余亩。作为武汉冬储春供的水产品供应点之一,储备量在**万公斤以上,实现水产品年生产总值****多万元。多年来,从外购鱼苗到自繁自育再到建成省级鳜鱼良种场,该公司由传统型的鱼类养殖个体户稳步发展成一家集水产苗种繁育和成鱼养殖于一体的中型渔业企业。“为了提高本地鳜鱼苗的产量和产能,我们从去年年底开始建设这套鳜鱼孵化车间。建立了车间之后可以降低天气对鱼类生长的影响,防止鱼儿应激,也加入了水质净化设备,对水质的调节、温度的把控会更细致一点。”公司负责人汪清说,“这些‘鱼宝宝’可是乡亲们的金疙瘩。去年外销的****万尾鳜鱼苗已带动周边百余户村民增收。”图片附件据了解,以前双柳街滨湖村片区渔业养殖模式大多比较传统,各类基础设施配套率不高,渔业生产的水平和效益难以提高,且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病害发生,进行现代化转型迫在眉睫。渔业现代化,首先是要生态化。****年,为推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双柳街以宏新渔业为抓手,在滨湖村开展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项目,面积为*****亩。项目实施可经济有效地保护水生态环境,通过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实现渔业鱼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过去养殖尾水直排导致病害频发,现在我们要建‘会呼吸的鱼塘’。”双柳街农业农村办负责人郭志宏说,万亩精养鱼池改造项目投资****万元实施生态化改造,通过生态沟渠、各片区尾水处理、监测等系统,让养殖用水实现循环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高优质水产品有效供给。图片附件在改造样板区,**岁的滨湖村养殖户刘雪纯一边投料一边观察自家鳜鱼的长势。“水变好了,鱼也能养得更好。等尾水处理系统建好,我准备再承包***亩”。她笑着说。沿着新修的产业路前行,万亩精养鱼池改造现场更显壮观。河网纵横交错,鱼塘各自成围,从空中俯瞰形如棋盘,排列整齐。水域拓荒、池塘清淤、沟渠疏通、水电设施、排灌网络、景观绿化、道路体系等工程建设正酣,一座“水清、岸绿、景美、鱼肥、业丰”的现代化渔业基地正由蓝图变为现实。图片附件夕阳西下,施工机械的轰鸣声与归巢鹭鸟的鸣叫声交织成曲。这片承载着众多渔业养殖户希望的现代化渔业基地,正以“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新面貌,在长江之滨书写“渔舟唱晚”的现代篇章。据测算,项目预计****年建成投产,每年可实现直接经济效益在****万元以上,带动***多户农户增产增收,真正实现“一尾鱼苗激活整片水域”的乡村振兴愿景。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