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日报:从“靠天吃饭”迈步“知天而作” 气象“高精尖”护航牧野粮仓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全区农牧气象实时数据、画面在云端汇集,用户可一键式查询。(自治区气象局供图)在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手机变身“新农具”,种植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棚内温度、湿度等数据。曾令刚 摄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工作人员紧盯最新数据,研讨如何为农牧业生产制定“气象导航”。本报记者 潘佳慧 摄气象科技小院气象服务融入农牧业生产全链条,为内蒙古农牧业趋利避害、良田沃野保丰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围绕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内蒙古开启数字化智能化气象服务模式,为内蒙古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以及乡村振兴赋能添力。天地启春色,万象共更新,又是一年好“丰”景——气象科技小院扎根农村——技术土生土长、成果就地应用三月河套,春潮涌动。走进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气象局农业防病虫害气象科技小院,记者看到,环境传感器、农田小气候仪、土壤墒情监测仪、病虫害监测仪等设备各司其职,尽显科技范儿。这里是自治区首家气象科技小院,****年在五原县安家落户。五原县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全年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香脆的甜瓜远近闻名。然而,甜瓜种植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快熟的时候很容易染上白粉病,这曾经是当地大棚瓜农多年的心头之患,科技小院的成立也“结缘”于此。在气象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气象科技小院科研人员反复进行设施果蔬白粉病发生规律与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研发出基于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设施瓜类白粉病高温闷棚绿色防治技术,解决了“白粉病”这一难题。随后,科技小院在五原县胜丰镇农业气象技术成果转换核心示范区推广了该技术,面积约*.*万亩。“气象科技小院帮我们防住了白粉病,不仅提升了甜瓜品质,还延长了采摘期,每亩地平均节省***元农药开支。”示范区种植大户乔威龙说。有了白粉病高温闷棚绿色防治技术的加持,像乔威龙一样的示范区种植户每亩收益达*万元至*.*万元,示范区产值共增加****万元。技术惠及农户,护航甜瓜产业发展。近年来,五原县甜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气象科技小院有效融合气象和农业科技,将一项项气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助力当地农业发展的“致富果”。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素有“马铃薯之乡”的美誉。每年夏季,在武川县土豆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垄垄翠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生机勃勃。到了收获的季节,大型机械穿梭田间,一袋袋圆滚滚的土豆被搬运上车,运往各地市场与加工厂。****年*月,为深入推进马铃薯科技的产学研用、助力做优特色产业,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申报成立了武川县马铃薯气象科技小院。每年的*月马铃薯陆续进入花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受降水影响,个别地块马铃薯晚疫病逐渐发生并蔓延,尤其是降水叠加区域疫病趋于严重。武川县马铃薯气象科技小院研发的气候智慧型种植管理技术,可使马铃薯平均产量提升**%,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内蒙古的气象科技小院扎根农村,成了前沿技术试验田——技术土生土长、成果就地应用,切实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助农惠农。手机App变身为“新农具”——靶向发布信息、助农趋利避害****年,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沟门镇威俊村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示范区引进了玉米单产提升专项气象服务。该示范区嘉创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光说:“去年*月秋收之际,连续出现阴雨天气,着实让我们捏了把汗。这种天气容易导致玉米灌浆成熟不充分、籽粒霉变,也会让农田湿度过大,影响秋收进度和晾晒入仓工作。”赵光紧盯气象部门发布的玉米单产提升专项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在雨前避免了盲目浇灌,在雨后及时排涝,玉米未受到影响。他高兴地说:“合作社承包种植的****亩玉米去年亩产约****斤。”靶向发布信息,这是内蒙古气象服务数字化建设成果运用的一个缩影。内蒙古是我国**个粮食主产区和*个粮食规模调出省份之一。然而,干旱、大风、寒潮、暴雪、暴雨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经营带来诸多挑战。农业生产,要趋利,更要避害。近年来,内蒙古构建“*+*+N”(*个基础云平台、*组服务矩阵、N个服务场景)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模式,为农业生产调度提供精准化、直通式气象服务。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局长赵黎明介绍,“*+*+N”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模式主要依托“天擎”气象云架构,通过新升级的内蒙古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手机APP和“天勤智慧农气”小程序等渠道,精准定位农田、农户地理位置,自动制作和发布农业气象评价、春播和秋收气象适宜度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大类**种服务产品。在内蒙古“*+*+N”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模式下,融合“农业+气象”大数据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手机App变身为“新农具”,目前注册用户达到*.*万人,覆盖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对乡村振兴专项实施旗县的覆盖率达**%以上。据了解,作为农业大区,内蒙古的农业用水量占到了全区用水总量的**%以上,而内蒙古水资源占比不到全国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内蒙古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研发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预报服务核心技术,拓宽服务场景,为内蒙古农业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另辟蹊径。“之前认为水越足庄稼越好,总是大水漫灌。自从有了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预报系统后,随时可以根据农田旱涝情况动态科学灌溉,农业用水少了,农作物产量还增加了。”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农民张明贵说。****年,兴安盟突泉县建成了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该示范区基于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打造而成。****年,在中国气象局的帮扶支持下,内蒙古气象部门研发了低功耗智能灌溉数控设备,并联通节水灌溉气象服务微信小程序,实现了根据灌溉预报信息自动管控阀门的无人灌溉。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武荣盛介绍,这一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与水肥一体化工程相结合,亩均节水**立方米、节电***度,化肥、农药减少**.*%和**%,同时每亩增产约***斤,减支增收***元,其中气象贡献率达**%。该技术还“走出”突泉县,在全区**个粮食主产县、全国**个省区市推广应用***万亩。气象灾害风险可精准预警、智能气象节水灌溉可“一键式”轻松管护……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内蒙古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特色农业有了“气象卫士”——“伴随服务”保障作物全生命周期近年来,内蒙古强化部门间的合作和政策供给,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实现藏粮于技,落实好粮食生产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助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助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自治区气象局与农牧厅聚焦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深化合作,开启“气象+农业”合作新模式,共同探索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之路,为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工作合力。自****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与农牧厅共同推进特色农牧业气象服务,突出重点品种、服务关键领域,先后成功申报了*个国家级马铃薯气象服务中心,联合认定了大豆、向日葵、黄玉米、谷子和人工牧草等*个自治区级特色农牧业气象服务中心。“****年,根据大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议,我家***多亩地种了‘蒙豆****’,亩产***斤左右,好收成!”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海力堤村的大豆种植户陈志军介绍。内蒙古大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连续*年在呼伦******开展“蒙豆”和“黑河”系列大豆分品种的精细化气候区划试验和霜冻测验,为种植户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大豆品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助农增收。发展特色农牧业是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透过大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可以看到,内蒙古特色农业“气象卫士”带来丰硕成果:目前,自治区已基本建成全链条无缝隙的马铃薯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保障格局;颁布了《向日葵高温热害气象等级指标》《向日葵霜冻灾害气象等级指标》等地方标准**项;打造集“基地、监测、科研、服务、人才”为一体的人工饲草气象创新合作平台,推进人工牧草气象服务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打好政策组合拳,为粮食安全夯实基础。****年**月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实施方案》提出,强化粮食生产气象全链条服务,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年)》,深度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和大豆单产提升工程,开展新一轮全区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助力农业生产结构布局优化,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保障。****年*月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推广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持续开展农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构建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链条乳业气象服务体系……内蒙古全力推动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作者:阿妮尔)(原稿标题:从“靠天吃饭”迈步“知天而作”气象“高精尖”护航牧野粮仓)为重点产业 定制气象服务近年来,自治区气象局与自治区农牧厅持续深化协作,倾力打好气象为农牧服务“特色牌”,按照“一中心一策”原则,推进内蒙古*家农牧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加强马铃薯、大豆等重点产业定制化气象服务,为作物提供全生育期无缝隙、精细化、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全国马铃薯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该中心由中国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联合认定,依托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和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目前已研发涵盖马铃薯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指标、气象灾害、品质评价等**类定量化、精细化适用技术,建立研发贵州、甘肃等*省共用的全国马铃薯气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全链条无缝隙的马铃薯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保障格局。内蒙古大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该中心依托呼伦贝尔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和呼伦贝尔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建设,承担全区大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与示范任务。该中心成功研发大豆特色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年均发布全区指导产品**余期,与中国科学院、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合作开展试验,分析气候变化对大豆种植带北移影响,为全区大豆扩种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提供科技支撑。内蒙古向日葵气象服务中心该中心由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和巴彦淖尔市农牧局联合成立,依托巴彦淖尔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建设而成,已颁布《向日葵高温热害气象等级指标》等**项地方标准,年均发布产品**余期。制定向日葵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技术规范、服务技术规范等向日葵生产全过程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内蒙古人工饲草标准化生产气象服务中心该中心由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和呼和浩特市农牧局联合申报,于****年**月获批成立,将全力打造集“基地、监测、科研、智慧、服务、人才”为一体的人工饲草气象创新合作平台。据了解,****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气象局联合相关部门及企业,先后完成人工饲草观测技术体系、气象服务指标体系、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并首次将人工饲草纳入全国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内蒙古黄玉米气象服务中心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玉米是通辽第一大农作物,号称“铁杆庄稼”。****年**月,内蒙古黄玉米气象服务中心获批成立。该中心由通辽市气象局和通辽市农牧局牵头成立,将围绕黄玉米产业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智慧化服务体系,建立玉米种植分布一张图,以立体化监测站网为基础,实现监测数据与预测评估无缝衔接,为现代化种植管理和粮食安全生产增智增效。内蒙古谷子气象服务中心赤峰市敖汉旗年产优质谷子*亿斤以上,是全国县级最大的优质谷子生产基地。****年**月,内蒙古谷子气象服务中心获批成立,该中心由赤峰市气象局和赤峰市农牧局联合牵头成立。今年,该中心将通过优化升级谷子气象服务、建立谷子气象灾害影响预报模型、深化“气象+保险”惠农服务机制等措施,构建覆盖谷子全产业链的气象服务体系,推动“敖汉小米”品质与品牌双升级,为“世界小米之乡”全产业链升级全面护航。智慧气象 让天气更接“地气”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武荣盛:如今,气象服务不再只是提醒阴晴冷暖,而是利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公众、各行各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而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牲畜从出生到出栏,农牧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温度、降水、光照、风等气象条件息息相关。****年,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便组建起专业团队深耕农牧业气象。如今,乘着算力时代的浪潮,我们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气象服务装上“智慧芯”,让更精准、更专业的智慧气象服务直达田间地头。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内蒙古农业稳产增收的关键因素,如何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是我们研发的重点之一。****年以来,内蒙古气象局研发适用于滴灌、喷灌和漫灌等多种方式的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技术。就像给农田配了个专属气象管家——融合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类数据,系统自动为农户推送未来**天“何时浇、浇多少”的灌溉方案,从而指导种植大户和农户适时适量灌溉,实现稳产增收。该项技术作为节约用水重要措施,写入****年内蒙古自治区一号文件、《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方案》和气象农牧联合印发的《气象为农牧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经过中国气象局组织推广,该项技术已应用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个省区。提升农牧业气象专业化与精准化水平,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助推农牧民增收的关键支撑。当前内蒙古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虽取得阶段性突破,但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仍处于探索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据量级瓶颈限制——作物发育期图像、田间小气候等核心数据收集不足,距离训练农牧业气象大模型所需的亿级数据量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破题?可以从收集数据和用好数据两方面着手,就像学做一顿大餐,既要备足食材,又要练好厨艺基本功。一方面要强化数据采集,扩大“数据粮仓”。借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地面物联设备”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持续获取农牧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数据。同时,大力推广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应用,通过*.*万用户的实时反馈,不断丰富数据集;另一方面是把手头数据“吃干榨净”,深挖现有数据价值,并搭建实用的分析模型,为将来训练更复杂的大模型积累经验。(本报记者方圆整理)(来源:内蒙古日报?责任编辑:苏杰西)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