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台子镇农家书屋:从“阅览角”到“成长营”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今年来,台子镇以“文化振兴”为引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度融合,将传统农家书屋从单一“图书仓库”升级为“文化服务综合体”。各村书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文化服务延伸至课后托管、技能培训等民生领域,通过构建“阅读+教育+活动”的立体服务,台子的农家书屋正悄然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加油站”。作为苏沙两长“空心村”治理的重要成果,长庄村农家书屋的蜕变堪称这一进程的生动实践。针对农村儿童课后辅导教育匮乏的现实痛点,村党总支启动书屋升级工程,特别规划出**平方米的“四点半课堂”专属空间。如今的农家书屋早已突破传统阅读场景——墙面悬挂着学生们的书法习作,笔锋间可见稚趣;窗台上陈列着歪扭却可爱的手工陶艺,釉色里藏着童真;图书角旁整齐摆放着绘画工具箱,颜料气息混着墨香,氤氲出别样的文化氛围。“我们组建了由课业教师、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构成的‘文化管家’团队,周一到周五开设‘四点半课堂’,周末延伸出音乐社、手工坊等兴趣社团。”长庄村党支部书记张道雪介绍道。走进书法课堂,退休机关干部总会提前铺展半旧的宣纸,蘸饱墨汁,在黑板上写下"家和万事兴"的楷书范例,让孩子一笔一画描摹;音乐教室里,曾登上星光大道的本土歌手高雅楠正逐句教唱改编版《黄河谣》;最受欢迎的当属“黄河文化小讲堂”,社会事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带着泥沙俱下的黄河模型,给孩子们讲述“悬河”的形成故事,讲到精彩处,孩子们还会争着用橡皮泥捏出自己心中的黄河。“以前放学回家,孩子不是抱着手机打游戏,就是蹲在门口玩土。现在每天放学铃一响,就背着书包往书屋跑。”长庄村村民李大姐翻看着孩子的“成长档案”,里面贴着参加“四点半”课堂的照片,还有一页歪歪扭扭的日记:“今天老师教我们唱黄河谣,我学会啦!”目前,台子镇正立足连七片区治理示范点的产业特色,创新推行“农家书屋+”融合发展模式,将农家书屋的文化服务与特色产业深度绑定。书屋里计划开办的“农家夜校”,将定期邀请农技专家讲解小麦玉米种植新技术;联合本地商超负责人对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手把手指导村民拓展农产品销路。夜校课程表上,既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解读》等专业课程,也有“手工粗布纹样设计”“非遗剪纸与文创开发”等特色内容,形成“技术培训+产业孵化”的全链条服务,真正让农家书屋变身乡村振兴的“智慧引擎”。从墨香氤氲的阅读角到笑声朗朗的活动室,从解决“看娃难”的延时课堂到赋能产业的文化课堂。那些被翻得卷边的旧书、被反复擦拭的课桌、被孩子们捏得五彩斑斓的橡皮泥……这些细节里都已埋下了一颗名为“文化”的种子。当文化种子在书屋的土壤里扎根生长,它或许不会立刻长成参天大树,却已让乡村不再是文化供给的“洼地”。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老手艺重获新生,那些因书结缘的邻里情愈发深厚。农家书屋的蜕变,正绘就乡村振兴最温暖、最鲜活的注脚——以文化为翼,让乡村在时代浪潮中飞得更高、走得更稳。